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行业资讯
31家公司内控内审有大问题 治理不善易现黑天鹅
2013年10月22日

 水决定着生命的质量,而内控也决定着企业的质量。

 
8月30日,财政部披露了《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其显示,在2244家上市公司中,合计有31家公司内控、内审存在较大问题。其中,自曝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有8家。而在1532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多达26家企业内控审计被审计机构挑出毛病。
 
根据财政部的分析,虽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到了内控、内审的工作中,但由于缺乏更严厉的监管和处罚措施,不少企业还处于走过场阶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同花顺数据发现,仅2012年就有96家(次)上市公司违规被查,但这些公司中鲜有自曝内控内审有问题的。
 
内控评价8公司自曝“家丑”
 
2008年5月起,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部委接连颁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运行,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
 
据财政部8月30日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224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沪、深交易所2492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90.05%。
 
在这2244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上市公司披露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分别为:佛山照明、西王食品、山东如意、海联讯、*ST长油、长春经开、北大荒、中材国际,披露比例为0.36%。
 
这其中,224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占比99.87%;3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无效,分别为:北大荒、万福生科、海联讯,占比0.1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果是上市公司自行“爆料”的。也就是说,内控合格不合格,企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在纳入实施范围的853家上市公司中,57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67.41%;278家未披露,占比32.59%。这其中,24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占比28.72%;未披露的608家,占比71.28%。
 
2012年,纳入实施范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分等级披露,其中4家(次)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总共存在15个;22家(次)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总共存在223个;243家(次)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一般缺陷,总共存在2359个。
 
内控审计26家公司“非标”
 
除了内控评价以外,上市公司还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内部审计。
 
2012年,共有153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沪、深交易所2492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61.48%。这其中,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为1506家,占比98.30%;而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为“非标意见”的有共26家。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为22家,占比1.44%;“否定意见”为4家,分别是:北大荒、贵糖股份、天津磁卡、海联讯。
 
在纳入实施范围的853家上市公司中,除3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外,还有6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披露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分别为:*ST长油、吉林森工、长春经开、*ST南化、北大荒、中材国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相比内控是企业自己检查,内部审计则更多由企业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场检查。上述853家上市公司中,除20家公司单独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外,其余833家公司均采取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整合的形式。这表明,整合审计是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主流方式。
 
内部治理遇到多项问题
 
财政部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运行平稳、执行有效,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整体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各取得了三大成效。
 
在内控体系建设中,一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并将其视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平台及有利契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在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权限设置等多个方面查漏补缺;三是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显著提高。
 
在内控评价工作中,一是企业趋于规范并体现企业特色;二是企业完善自我监督程序,形成内部控制评价长效工作机制;三是.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数量稳步上升,报告信息量增大、可读性增强。
 
不过,财政部也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内控体系建设中,一是政府监管部门在内控标准体系完善、内控规范宣传培训、内控规范实施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仍需要加强。比如,不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评价报告格式与内容标准不一、差异较大;二是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仍存不足,内控评价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三是有些中介机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执业质量不高、低价竞争、独立性等问题突出。
 
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中,一是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披露不够充分,评价范围不够恰当。比如未披露涵盖的子公司占公司总资产比例或占公司收入比例。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比如不少上市公司以已发生错报金额或已发生直接损失金额作为内控缺陷的定量标准,没有考虑潜在错报或潜在损失金额的影响。三是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四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与内容差异较大,评价结论表述不规范。
 
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中,一是审计意见的客观性、恰当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控审计结论有失客观性,审计意见类型不当;二是内控缺陷的性质及影响披露不够充分、准确;三是内控审计报告结论及相关信息披露与内控评价报告不一致,但未予以说明。
 
去年96家上市公司违规
 
从财政部的风险来看,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并不上心。这也导致,因为违规被查处的上市公司远多于上述内控有问题的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查询同花顺数据发现,2012年以来,共有231家(次)的上市公司因违规被查。而2012年就有96家公司违规,这一数量是2012年内控有问题企业31家的2倍。
 
比如,光大证券于6月21日被立案调查,原因是公司保荐项目天风节能存在造假上市。8月22日,光大证券又因为“816事件”内幕交易被查处,最终罚款逾五亿元。
 
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光大证券的投行部门、券商交易部门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这其中,能够动用686亿元下单的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竟然一直未纳入公司风控系统。
 
遗憾的是,在2012年度的内控评价和审计中,光大证券问题未被发现。
 
同样,像友利控股、青鸟华光、彩虹精化等虚假披露、严重误导性陈述,也均未能够在内控内审时发现问题。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内部治理上的一个微小漏洞,足以让其从巅峰滑落至谷底,甚至消亡。从十年前美国的“安然事件”,到A股市场的万福生科造假上市事件,内部治理不规范的巨大风险触目惊心。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碰到类似黑天鹅事件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2013年上市公司口碑榜的评选中,“最佳内部治理上市公司”的50强候选名单已经出炉。
 
不可否认,投资者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入围的50家候选企业没有一家是2012年内控内审中出现问题的企业。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