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作为长江下游的一座滨江城市,拥有干流岸线97.8公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的健康生命,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时代使命、历史责任。长江流域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系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的指示要求,强化系统思维,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再造绿水青山,着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筑牢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的“绿色支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努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泰州力量”。
一、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立足绿色发展,制定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空间管控“一张图”。一是系统谋划管控思路。去年江苏省率先制定《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统一现有规划、目标指标和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下一步将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各类需求,统筹技术和标准,做到在“一张图”上定规划、划红线、管空间。二是统筹管控开发空间。合理划定沿江地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今年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并在刚性落实上下功夫。参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积极探索在长江岸线及外围5公里范围内,设定国土空间准入条件,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清退现有纳入“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三是严格管控岸线资源。按照生态优先、集约利用、弹性协调、留有余地的原则,对生态、生活、生产岸线和预留岸线进行严格管控,将近三分之一的长江岸线确定为“不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长江干流岸线生产性利用率控制在50%以内,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岸线得到严格保护,自然状态逐步恢复,初步形成滨江风景休闲带。
二、坚持系统化治理,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深入排查各类突出环境问题,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打好“治、减、修”组合拳,以政治自觉和实际行动全面向环境污染宣战。“治”,就是深入开展固体废物、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过驳、沿江船舶污染、沿江化工污染、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等六大沿江污染专项治理。“减”,就是大力削减沿江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和“散乱污”企业,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修”,就是实施长江生态绿化、廊道建设、湿地保护等20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达87.5亿元。今年以来长江水环境逐步好转,泰州段1个国考、1个省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平,5个主要支流断面水质良好,特别是江豚在泰州江面频繁“亮相”,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长江生态的信心决心。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我们主动争取成为全国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试点城市,抓住契机启动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按照“查、测、溯、治”的要求,通过建立“长江体检表”、强化大数据分析、开展专项行动、规范应急管理等举措,力争用1—2年的时间,建设“排放减少、岸线优化、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物种多样、公众满意”的健康长江,让绿色成为长江的鲜明底色和突出标识。
三、坚持绿色化发展,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我们坚持“破”“立”并举,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创新提升,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破”就是破除低效供给,在淘汰落后低端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提升我市化工产业发展层次,支持符合安全生产、环保标准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创新,系统性重构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循环发展、产业链完善的绿色现代高端化工产业。建好园区与城区的生态隔离带、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安全距离带,防止形成风险叠加与连锁反应。“立”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上做“加法”。着力调优调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抢抓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与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机遇,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积蓄新动能。
四、坚持整体化推进,奏响综合治理“大合唱”。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有效动员各方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加快形成改革和政策同步发力、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各层各级齐抓共管、流域区域协同动作的良好局面。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大力弘扬“真严细实快”的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好用活省委“三项机制”,充分发挥“骏马奖”“蜗牛奖”作用,激励广大干部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切实强化企业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生态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全面推行“专家治厂、科学治污”,指导和倒逼企业绿色转型。社会公众是建设生态长江和促进绿色发展的生力军,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习惯、生态行为和生活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环保监督。强化能力建设。推动环保监管力量重心下沉,切实解决好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短缺、乡镇(街道)环保机构薄弱等问题,提高环保执法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固废危废处理能力,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力争固废不出县、危废不出市。强化政策供给。大力发展以绿色信贷、产业基金为重点的绿色金融,建好用好长江生态环保基金,加强与开发性金融、央企的深度合作。强化区域协同。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守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和配合,探索建立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机制,协同处置跨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功能区补偿、流域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以实际行动将“共抓大保护”的要求落到实处,早日实现区域绿色发展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