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金融评估
没利润也接单 佛企比金融危机更难过
2011年06月13日

2011年,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过去3年,中国新的五年计划正在起步。

  然而,危机的阴影就在今年加重了,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今年异常地紧张。

  从年初回来的招工难、提高薪酬待遇,再到银根紧缩遭遇资金难关,从外贸晴雨表的广交会上的订单报价跌至2008年前水平,再到宏观调控政策新八条、限购令等的颁布,从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通胀压力大,到成本不断增加,利润被逼到顶住天花板……中小企业纷纷发出感慨,比2008年更糟糕的一年到来了。

  4月,波特曼、江南皮革、三旗集团三家温州当地老牌企业“不约而同”陷入破产境地,由此开始,长三角一带不断传出中小企业倒闭的消息。当地政府部门已否定“倒闭潮”的说法,但承认今年的形势的确十分严峻。

  近期通过大规模走访调查珠三角企业,南都记者发现,虽然大规模的倒闭潮并未出现,但“比金融危机时更凶险”的说法几成业界共识,减产成为潮流。

  在东莞,近期出现不少企业老板“跑路”案,多位企业家发出“实业难做会谋求退出”的呼声。惠州三资老厂倒闭,佛山、江门、中山都是有出现企业关停生产线减产,但是只是个案,没有形成大面积关闭。佛山市经贸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佛山的情况属于正常,从统计数据与相关监测来看,没有异常。“一些小企业的关停,是行业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

  “佛山纺织企业破产的还比较少”,三水大塘商会会长姚颖分析,与东莞等地不同,佛山的企业大多是自己的土地和厂房,在这一块的成本上可以适当冲销。据了解,今年以来,佛山纺织服装企业到目前倒闭数量不到一成,而且都是一些小型的加工厂。

  五金行业现状是小厂难维持,但还未呈现大面积倒闭,仅小部分工厂转手经营,或者关停生产线。陶瓷产业,由于近年来全国陶瓷生产线的大量投产,产能过剩、激烈竞争以及内忧外患的因素影响下,一块瓷砖生产出现一毛钱微利,有企业由于销量减少而关停生产线。

  ●纺织产业

  现状:今年以来,佛山纺织服装企业倒闭数量不到一成,而且都是些小型加工厂。

  飞走的订单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出口创汇大省。

  纺织服装是佛山的传统优势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共有6000多家纺织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形成了西樵纺织、张槎针织、均安牛仔、三水印染等从原料、面料至成衣的生产与加工的完整的生产链条。

  今年对纺织服装业来讲,遭遇的是内外夹击,大量中小企业不负重荷,选择不接订单,停生产线减产限产。年产值超过10亿三水佳利达纺织染有限公司去年订单多到要外派给外面7个厂来完成,而今,董事长姚颖看着70多台(约占20%)机器停下来了,心里不是滋味。订单比去年减少三成,这种状况跨越3、4、5月,而6月份也还没盼到有起色的征兆。

  属于链条中上游的面料生产企业,今年开工率普遍不高。多间张槎中小型针织厂反映,今年以来订单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旺季不旺;5月以来,还未完全进入淡季,开工率却已降至三成,淡季更淡。

  一童服厂家老板徐先生称,物价上涨,支出增加,人们将支出主要用在解决吃的方面,而在服装改善则相应减少。“订单少了六成,去年棉花价格攀上历史高位,而受消费市场低迷影响,成衣产品难以提价,成本与产品价格倒挂,这样下去,很多企业都不敢接订单。”调查了解到,订单减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身上,而订单减少的量从一二成到五六成不等,差别较大,小型厂订单锐减情况突出。

  也有大企业实现逆市增长,比如光大服装,由于在去年棉花价格疯涨时,即便是没有利润的订单也接下来,今年反而订单大增长,企业做不完,还得将一些单外派其它企业去做,但这只是个别。

  无利润运转只为养人

  三水昊通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理科开始算数,今年客商报价竟然比2008年还要低一成,如此一来,原来能赚一块钱的利润,现在只能赚2毛,利润下降了八成。

  调查发现,佛山纺织企业多数未选择停产,而是做“计得过成本”的“几乎无利润”的订单。

  “佛山企业停工的较少”,名下有明佳棉整有限公司、景汇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十间公司的刘雄杰说,自己十个厂其实开工率是达到9成,“宁愿做亏3%或4%的订单,也不能让机器停下来,要养着工人。”“如果现在就选择不接单停产,那工人全部会跑掉,整个企业都会瘫痪。”

  姚颖认为,7月份可能会有转机,因为3到6月份,订单都是减少的,相应地市场上的库存量随着时间推进会慢慢减少,“客商应该是时候再来下单了。但也有可能继续疲软。”

  即便如此,佛山市名洲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汉华却不感到轻松,“订单会否没钱赚呢?”

  棉价过山车重创纺企

  在佛山,对比其它行业,纺企的处境最为艰难。去年下半年开始疯狂的过山车棉价正是引发纺企陷入危机的导火索。

  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的数据,去年5月,国内棉花价格仅为17000元/吨,6个月之后涨至每吨超过3万元。到今年2月,棉花价格创下35000元/吨的历史纪录。

  去年“棉花掌”来得迅猛,经历原材料高涨之后,企业成本压力大增,为消化成本,只能提高报价,市场却不能接受涨价导致订单减少,订单减少之下,今年纺企开工率就降低了。进入今年4月份,在应该进入生产旺季、原材料应该涨价的时候,棉价却开始崩盘,以平均每3天500元/吨的价格迅速下跌,而且一度不能实现稳定,令得整个市场观望态度加重,客商手中拿着订单不敢下单,纺织企业也难以安排报价。

  谢汉华做了20年的纺织行业,还从未感受到日子如此难熬,“如今的日子比2008年更难过”,“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是‘外伤’,销售市场不景气、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企业还可以坚持运转。如今我们受的却是‘内伤’,成本剧增,利润空间骤减,只得垂死挣扎。”在谢汉华的讲述中,纺织企业像一匹骆驼,人工、能源等成本不断加重负荷,而“过山车”的棉价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探因

  1物价上涨,支出增加,人们将支出主要用在解决吃的方面,而在服装方面则相应减少;

  2去年起棉花价格搭上疯狂过山车,当棉花价格攀上历史高位时,受消费市场低迷影响,成衣产品难以提价;

  3新劳动法颁布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至少翻倍,珠三角地区“用工荒”加剧;

  4油价高升,企业运输、能耗、管理成本同时增加;

  5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通胀也不断增加,中国两三成外贸订单已流往孟加拉等劳动力、原料价格便宜的国家;

  6今年年后,国家银根紧缩,各地错峰用电也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压力。

  PK

  ●与2008年比更不乐观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谢汉华的工厂订单直线下降20%以上。“当时市场不容乐观,资金流动出现问题,但都属于外部市场因素,危机背后有更大的商机。”谢汉华说。

  2008年以后,首先增加的是用工成本。三水佳利达纺织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颖认为,这主要是两大因素造成的:其一,2008年1月1日,新劳动法颁布实施后,企业的用工成本至少翻倍;其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发展显现,劳动力开始回流,珠三角地区“用工荒”加剧。“就以今年为例,今年工人的工资同比增长了30%以上,达到3000—4000元/月。”

  “其实,一切的涨价都源于油价高升。”三水昊通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理科分析,油价直接带动企业运输、能耗成本增加的同时,也间接将企业管理成本提升。2009年3月,国内成品油实行新的定价机制,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短短两年,国内油价已上涨超过3000元/吨。

  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2008年初1美元可换人民币7.2元,如今只能换6.4元,国内通胀也不断增加。中国纺织业赖以竞争的成本优势不断遭到侵蚀,国外订单也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原料价格便宜的地区流失。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年后,国家银根紧缩,各地错峰用电也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压力。

  谢汉华称:“国内外复杂的市场因素交织在一起,中国纺织业早已危机四伏,此次棉价过山车只不过是导火索。”

  ●与东南亚国家比优势尽失

  在均安牛仔城附近的金典服装,是均安最大纺织服装集团———希布郎的集团企业之一。

  金典从春节后开工以来未曾停过工,但是,本是靠承接国内外订单生产运营的金典,开春以来至今未接过一张欧盟订单,目前该厂依靠国内订单来维持生产。欧盟订单流到哪里去了?该企业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客户反馈来的信息是订单被越南截留。

  “纺织大国中国的两三成的外贸订单已流往越南、孟加拉、印尼、印度等国家。”姚颖开始算一笔成本账,来说明为何这些国家能抢走中国的订单。姚颖称,比较之下,中国纺织产业目前已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举孟加拉为例:用工成本。孟加拉工人工资400元人民币/月,佛山工人工资支出3000元/月(包社保600元,包吃包住400元,薪水2000元),再加上租赁厂房,限电损失,工人工资比孟加拉高六七倍。

  棉花价格,孟加拉从巴基斯坦进棉花,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棉花,是中国棉花价格的四成左右。据行业人士称,包括棉花等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比2008年增长70%到80%.

  土地租金1元/月,佛山比如张槎大概是7元/月。

  除了水费差不多外,天然气和电费都比佛山便宜。拉闸限电时,企业选择自主发电,成本要翻一倍。

  关税,孟加拉纺织进入欧洲市场,享受免15%的进口关税优惠。中国则没有。

  媒体公司环球资源今年年初公布的一项有关385家国际买家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受访买家表示,他们需要付较高的价钱采购中国产品,31%的受访买家表示会增加从越南的采购。调查还表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商已经感到了订单在转移,原因之一就是越南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30%.

  “宁愿做亏3%或4%的订单,也不能让机器停下来,要养着工人。”“如果现在就选择不接单停产,那工人全部会跑掉,整个企业都会瘫痪。”

  ———名下有明佳棉整有限公司等十间公司的刘雄杰

  “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是‘外伤’,销售市场不景气、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企业还可以坚持运转。如今我们受的却是‘内伤’,成本剧增,利润空间骤减,只得垂死挣扎。”

  ———佛山市名洲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汉华

  出路

  转战内地还是孟加拉?

  为了降低成本,佛山企业各出奇招。有的直接在工厂空地养猪、种菜,节约生活支出。有的则自己组织车队,节约运输成本。谢汉华刚刚收到公司的统一短信:“今天错峰用电,所有办公室停用空调。”

  节流必要,但开源则更紧迫。

  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困境一出就有人提出“转战中西部”的战略。而中西部地区对佛山纺织的认可度也颇高。单在上月内,就有来自湖南、河南、江西等地的招商团到佛山考察并宣传自己的政策。

  “离开佛山就意味着丢失我们十几年经营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不到迫不得已,我们不会考虑转移。”谢汉华对内地的招商并不感冒,“到内地去,配套设施如何保障?产业链如何经营?如果政策不稳定怎么办?就算要转移,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孟加拉、越南等地。”

  在孟加拉、越南等地,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根据谢汉华等人反馈的信息,那边的原料、能耗等成本仅为中国企业的1/5,在谢汉华看来,如今的孟加拉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成本优势明显,“如果国内的市场环境持续低迷,将有更多的企业破产,也将有更多企业转移孟加拉或越南。”

  ●陶瓷产业

  现状:陶瓷企业生产销售正常,有转手,存在与全国同样的生产线停工情况。

  处境确实很艰难但产销都还正常

  内有房地产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攀升、限电,外有欧盟、韩国、泰国的反倾销,在此内忧外困之下,佛山陶瓷企业虽然处境艰难,但生产、销售都还正常。

  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以及中国陶瓷总部基地的建陶企业反映,市场交易量和去年同期比没有太大波动,在正常范围内。而新明珠、新中源、东鹏等本地陶瓷巨头均表示,在佛山的工厂正常开工。

  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介绍,“虽然今年是历年来建陶行业最难做的一年,但佛山目前还没有出现小企业停工或者倒闭的现象。有十多家小型陶瓷厂转手的消息,但都是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转手,没有倒闭。”即使有这种转手现象,陶城报副主编罗杰分析,也都属于正常情况,“光景好时,也有人转手。”

  而其它地方就没有佛山这么幸运了。“一家企业,仅瓷片产品库存量就达两千万左右,可以想象淄博陶瓷企业面临多大的市场销售压力。”淄博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财富陶瓷城总经理孙红霞日前对媒体称。自去年以来,淄博建筑陶瓷大量产品存在仓库,企业只能选择停产。据行业人士预估,淄博停产线可能超过一百条。

  探因

  房地产调控影响大

  为什么今年陶瓷行业情况特别严峻?业内人士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房地产调控,对下游的陶瓷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国内江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的陶瓷产区相继崛起,产能严重过剩,佛山的传统市场销售半径大幅减少;三是部分企业品牌性不强,都处于拼产量的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可避免地进行价格战,利润已降到最低。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销量比往年要少20%左右,今年的形势确实比较困难。以私抛厂为例,因为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售价又涨不上去,生产一块瓷砖也就一毛钱的微利。”格里菲斯董事长罗家新介绍,“如果成本继续不断上升,产品价格又不能随之上涨,就极易出现做一片砖就亏一片砖的情况。”

  蒙娜丽莎陶瓷董事张旗康表示,“今年的形势毫无疑问是比往年都要严峻,因为陶瓷产业主要是内销,而房地产的调控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销售。目前我们都有一条生产线停工,但是我们公司的销量暂时还未受到影响。”

  ●五金产业

  现状:小厂难维持,但还未呈现大面积倒闭,仅小部分工厂转手经营,或者关停生产线。

  小厂利薄难维持少数关停生产线

  经过40多年发展,佛山各类五金加工企业已过万家,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分布在金沙、西樵、桂城等地。

  受房地产新政、限购令等宏观调控影响,如家具、橱柜等终端、炉具产品市场萎缩,外部又遭遇欧盟贸易壁垒,冷风已倒吹至小五金配件行业,有五金厂老板反馈,“整个市场订单至少减两成。”

  虽然受大环境影响订单减少,但五金小作坊,却主动在减订单。一五金厂老板称,今年的用工环境是最糟糕的一年,工人对工资要求却很高,“今年工资要提升10%到20%,还招不到人导致一些订单不敢接,只能减少订单。”另一老板表示,“客户报价,有时连成本都回不来,但是有机器在这里,就拿些订单回来做,维持一下。但如果再继续这样行情低迷,可能选择关厂不做了。”

  受各种因素影响,五金行业中多个小厂利润低至历史低位,出现有订单也不接的情况,但即便如此艰难,佛山五金厂的大多数老板还是坚持开工,有多少单做多少,仅少数工厂计划转手经营或关停生产线。

  应对

  抢先升级尝试转型

  宝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志敏说,事实上,2008年已是一场洗牌,现存企业抗风险能力已得到加强。他的企业,由于2008年更新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实现一个人可以顶替原十个人的工作。

  的确,上规模的五金企业反馈今年业绩平稳发展。佛山惠骏机械零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锦铜将企业良性运转归功于2006年开始的部署。2006年起,他就不断在更新设备上做文章,他每年拿出利润的二三成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这样的投入下,他的用工数量从原来130人,减少到如今的90人,而产值则是实现翻倍,从作坊式的小厂中突围。

  更有尝试转型的“吃螃蟹”的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温志敏收购汽车防盗器公司与一间生产汽车内装饰产品的公司,走上多元化经营的路子。四十多年前,台湾螺丝生产量占全世界比重七成以上,而现在,中国螺丝生产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温志敏说,“随着中国用工成本、材料成本、资源成本等的增长,消减了中国在五金制造方面的优势,这样的产业会呈现向第三世界转移的趋势,提前部署转型十分有必要。”

来源:本站原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