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金融评估
金融时报“红色金融足迹”起航 共和国金融摇篮歌声飞扬
2011年06月13日

[下一页]
第 [1] [2] 页

  


在启动仪式上,金融时报社总编辑宋辅良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金琦手中接过“红色金融足迹”报道组的旗帜。


在启动仪式上,参与金融时报社“红色金融足迹”大型系列报道的记者代表庄严宣誓。


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主持启动仪式。

  掩映在江西瑞金沙洲坝青山绿水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纪念馆前,红旗飘扬、彩旗猎猎、歌声飞扬。6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时,金融时报社在这个新中国革命政权和共和国金融摇篮里,启动了“红色金融足迹”大型系列报道之旅。

  随着金融时报社总编辑宋辅良以高亢的声音宣布“‘红色金融足迹’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启动!”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凝视着叶坪那依然葱绿的古樟和那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走进国家银行简陋的旧址,抚摸着金融先驱们曾经用过的破损的算盘和生锈的钱箱,我们朝圣虔诚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擦去尘封的岁月痕迹,我们似乎又看见金融先驱们那忘我工作时的张张面容,似乎又看见他们穿行于战火硝烟中的匆匆身影,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毛泽民的半身铜像就坐落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纪念馆的前厅里……

  伴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1932年2月1日国家银行在叶坪的一个农家院呱呱降生,并于当天开张营业,国家银行下设会计、记账员、出纳、杂务,一共五人。尽管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但正是这小小的国家银行,从成立之初起便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风雨同舟。其他根据地也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

  岁月流逝,硝烟散尽。可以忘却的,人们早已忘却;应该牢记的,人们将永远记得。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救民众于水火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在赣南、在瑞金,如火如荼地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诗篇。

  在瑞金的山水中,我们仿佛看到,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枪林弹雨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在刀尖上筹款,在战火里营业,在硝烟中成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发行苏区货币、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代理汇兑、扶助信用合作社、代理发行国家公债、代理国库和建立统一的苏区金融体系等工作。

  战争迫使国家银行几度迁移,从叶坪至沙洲坝,从沙洲坝到今天的云石山乡下陂子村。1934年10月,国家银行编入军委直属纵队参加长征,成为流动的“扁担银行”,而它始终肩负着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支持苏区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争取长征胜利的重任。在血与火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金融人才,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共和国金融史册的首页。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揭开了红色金融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岁月流转,弹指一挥间。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稳健地走向世界,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中国金融事业,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住昨天,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把握明天。“昔日红都绩尚留,公房简朴范千秋”。当年战火硝烟中国家银行的许多经验至今仍可为我们借鉴,给我们启迪,金融前辈留下的伟大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纪念中国共产党9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红色金融足迹”沉甸甸的分量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希望,这一次“红色金融足迹”的报道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宣传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风雨历程,播种新中国金融事业的颗粒饱满的种子,并将其撒向祖国大地,伴随着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红色金融足迹”,不断努力奋斗,将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来源:本站原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