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工作动态
协会副会长刘震环受邀出席中国会计学会内控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
2020年11月24日

        当下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经济热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正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11月7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承办的2020学会内控年会在扬州市隆重举行,会议以“中国会计法治完善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为主题。财政部内控标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及各界嘉宾近100人出席大会。

        会上,协会副会长刘震环做“接轨国际通则,促进依法治企---广东企业内控协会及其成员的创新探索”主旨演讲。讲述了协会成员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历程经验,接轨国际通则、促进依法治企是中集等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演讲受到会计学会内控委员会杨雄胜主任等领导和专家的赞誉,扬州大学树友林教授表示中集等企业的内控经验是理论和实践深刻结合的体现,对指导当下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合,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具有重要作用。

 

        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形成了《关于“切实深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内部控制应有所为。内部控制作为达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程序过程中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其学科性和实践特征决定了能够在这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经济转型的大变革中担当比以往范围更广、作用更深的历史使命,不应缺席这场深刻的国家治理变革。但是,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当下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距担当上述历史使命仍有较大差距,这需要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明确目标,协力推进。基于此,此次会议倡议:1、协同攻关,形成共识;2、面对现实,强化机制;3、弘扬传统,赢得自我;4、分层分类,有机嵌入;5、搭建平台,知识共享。

        财政部内控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刘震环在大会闭幕式上做了倡议书讲话。刘震环指出:本次会计学会内控年会具有重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当下,将对未来中国内控和风险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希望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为实现协同攻关,形成共识等5条倡议而努力。

        会后,刘震环发出提议,以落实倡议书为契机和纽带,把中国会计学会内控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内控协会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推动这场深刻的国家治理变革。三个具体举措:

        1、以协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名义向全体会员发送倡议书。请大家对倡议书的5条建言献策。经过协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集中,制定落实方案。

        2、在协会网站上向社会发布倡议书。动员更多的积极力量参与中国的内控体系建设。

        3、在明年上半年发起内控和风险管理的主题征文评选,召开专题研讨会。

        倡议书见附件。

附件:

关于“切实深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服务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倡议书

 

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全体参会代表: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近20年来构成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条重要主线。既往20年以来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成果。而当下,中国内部控制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财会监督上升至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但财会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效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强化方能落地。现阶段,内部控制是提升财会监督在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和经济治理中的主要抓手。这是因为,内部控制作为不同类别组织目标达成的保障系统,从理论逻辑和功能逻辑上讲,既能够也应当成为国家治理优化的支持保障系统。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内部控制事业在达成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应有所为。其中,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能否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企业成功实施并依赖技术创新实现价值持续增长,提出了迫切需求;在国家治理方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政府内部控制科学设计、切实有效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部控制作为达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程序过程中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其学科特性和实践特征决定了能够在这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经济转型的大变革中,能够担当比当下范围更广、作用更深的历史使命,不应遗憾地缺席于这场深刻的国家治理变革。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距担当上述历史使命仍有较大差距。这需要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明确目标、切实投入、合作共享、探索创新,为创造科学严谨、扎根实践、富有成效的内部控制新发展路径而努力奋斗。

       基于此,本次会议提出如下倡议。

一、协同攻关,形成共识

       当下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争鸣之势,但尚缺乏广泛共识。这种共识的缺乏和认知的分歧,在内部控制诸多层面广泛存在,这也是造成内部控制实践出现各种错乱的根源所在。例如,针对内部控制本质和结构,理论界就存在要素论、职能论、管理嵌入论、保障机制论等多种认识,认知上的分歧使得对内部控制边界缺乏统一认知,在实践层面则出现“什么都与内部控制相关、但什么又都不是内部控制”的混乱认识。理论界和实务界,无法在共识基础上深入研究探索内部控制,是无法赋予内部控制在解决国家、社会、政府和各类商业组织治理中应当具备的功能,客观上导致了内部控制功能有限的社会评价。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认知上达成统一,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基础作用。本次会议倡议在以下方面,由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提升针对内部控制的共识。

       首先,改变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界较少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现状,以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其团队、热衷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专业人士为主体,设立若干由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针对内部控制本质、内容、方法等内容,在深入调研内部控制实践基础上进行专门研讨,在此基础形成富含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及其解释公告;其次,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对中国内部控制发展状况进行定期跟踪,形成书面的年度进展报告,为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改革、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对于现状研判的共识性基础;再次,结合国家治理需求,以课题攻关研究的方式,凝聚理论界和实务界专业人士,在微观层面专题研究对提升国家治理质量具有实质作用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对政策具有直接借鉴价值的共识性成果;最后,立足内部控制服务于组织整体目标的特征,从多个维度、多个学科领域,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丰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内部控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能。

二、面对现实,强化机制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一方面,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已初步告成,体现出重点领域全覆盖的特征;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财政部联合其他相关部委统一发布,体现出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但是,与体系化的制度建设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层面,显得冷清且效率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流于形式,从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来看,往往评价良好,但是不能有效遏制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重大交易违法违规、资产占用、管理低效等行为,无法将内部控制目标与公司实践有效对接;二是政府内部控制的推进,在实践层面遇到重大利益调整时,推进速度和程度受限,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现状来看难以确定伴随时间推移是否能够在短期内有效落地。

       以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地的巨大反差,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机制不完善,如何通过执行机制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层面真正得以落实,形成计划、执行、分析、评估的管理闭环,成为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制度,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标准本身,还取决于内部控制能否在执行层面获得充分的执行机制支持。本次会议倡议在以下方面,由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理论研究。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较为关注“什么是好的内部控制”这一主题,但忽视了“好的内部控制如何才能不折不扣得到执行”的研究,内部控制学界应直视这一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强化执行机制研究;其次,针对政府治理体系中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在财政支出决策及其绩效管控、政府信息公开及其执行机制,尽快探索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最后,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层面,研究并深化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及内外部评估机制、企业重大风险(禁止事项)管控导向的内部控制标准及执行机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日常工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弘扬传统,赢得自我

       从学科溯源来看,内部控制并非现代社会才萌芽发展的学科。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早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所形成的学说主张,其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的理念方法,其中,以国家存亡为检验标准的国家治理内部控制,在数百年的列国治理实践中,成效被不断检验。这些内控思想和实践,在中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被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内化在中华文化、习俗、惯例、民族思维中。可以这样说,经历史检验存在下来的内部控制,比当代兴起的那个内部控制,更加适应中国国情,它既构成中国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也构成中国内部控制如何提升效能的经验源泉。

       因此,总结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内部控制思想、经验、工具和方法体系,是中国内部控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领先世界的学术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基础。本次会议倡议在以下方面,由内部控制学术界担当弘扬传统的历史责任,有效总结经中国历史检验的内部控制思想体系。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出发,梳理总结与文化要素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思想、工具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厘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其次,从中国传统内部控制实践出发,梳理总结适应于中国内部控制环境特征的内部控制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若干与中国传统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实践范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内部控制的方法体系出发,梳理总结应用较为成功、适合中国传统的内部控制工具,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区别于内部控制国际经验的中国内部控制方法体系。通过上述工作,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充分挖掘与提炼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元素的内部控制科研与实践成果,形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框架,在国际舞台不断增强中国在内部控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分层分类,有机嵌入

       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试图使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和方法,解决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国家治理需要内部控制解决的问题。内部控制的工具方法,固然有其内在特性,但在具体的应用场景,这些工具方法也需要适应性地与内部控制目标对接,发展演绎出具体的内部控制工具组合,才能更有效达成治理目标。而在这一方面,现有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不能适应多场景的应用需求,实践探索因此也具有了一定的盲目性。

       从这意义上讲,针对不同内部控制的应用场景,分层分类研究内部控制的最优实践和范式,对于深化内部控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就具有了显著价值。本次会议倡议在以下方面,充分发掘内部控制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智慧,探索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内部控制实践范式。

       首先,应针对政治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分层研究内部控制的作用范式和工具方法;其次,应针对不同类别的组织,分类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和政府内部控制的作用范式和工具方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应区分为垄断产业和竞争产业等类别,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应区分为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等类别。然后,应围绕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同需求,开展分类研究。只有对内部控制分层分类实施研究,才能够让内部控制具备大幅提升实施效果的基础。最后,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能力与水平,实现内部控制有效融合经济与政治、社会管理活动,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在弘扬中国文化基础上,在国际内部控制业界,形成具有独创与示范意义的中国模式,发出中国声音。

五、搭建平台,知识共享

       为做好内部控制的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凝聚一批对我国内部控制事业既有热情、又有专长的专家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让专家团队之间形成合力、共享知识,构建内部控制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同体。现在正处于中国内部控制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关键路口,抓住这一时机,中国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在国家各个层面的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能通过内部控制带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讲述中国的制度优势。

       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力量仍然较为分散,学术界内部、实务界内部乃至学术界和实务界之间,知识交流、传播、共享的机制尚未充分建立。本次会议倡议在以下方面,探索搭建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知识平台,并由此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内部控制知识共享体系。

       首先,凝聚一批稳定的具有明确目标、对内部控制发展关注的高水平专家,形成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的稳定团队,在财政部高端会计人才建设计划中考虑以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专门遴选培养一批内部控制学术研究和实践人才;其次,以财政部内部控制咨询专家为主要主体,吸收其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高水平专家,建立定期化的内部控制学术交流和实践经验交流机制,并将之作为咨询专家的工作职责;再次,着重加强内部控制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提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强化对内部控制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拓展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储备高水平人才队伍;最后,为激发、鼓励内部控制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遴选、奖励符合新时代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创新成果,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内部控制创新探索的新高潮。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