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党建首页> 网上党校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始末
2021年05月28日

    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它是在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筹划下,经过上海的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共同努力,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而成立的。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震惊中外,也引起了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极大关注。为了了解中国革命的状况,求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互相支援与结合,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派出维经斯基及其翻译杨明斋等人到中国。维经斯基一行的任务是了解中国的政治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宣传俄国革命和俄共经验;条件成熟的话,研讨中国建党问题等。
    维经斯基到北京后,得到了李大钊的热情接待,受到了北京各界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及其内外政策,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加深了对苏俄革命的了解,坚定了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决心。李大钊和维经斯基就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为了加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赴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商建党大计。
    4月下旬,维经斯基一行到达上海后,由陈独秀出面邀请陈望道、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张东荪、邵力子、沈雁冰、陈公培、俞秀松、施存统、刘大白、沈仲九、丁宝林(女)等人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即《新青年》编辑部)和白尔路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社多次举行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思潮和中国革命问题。刘大白、沈仲九是《星期评论》的撰稿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丁宝林是浙江绍兴女师的教员。维经斯基在座谈会上热情地介绍了俄国革命和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使与会者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会议举行数次后,打算在此基础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张东荪、戴季陶两人只参加了一次座谈会后就不再参加。张东荪退出的理由是:“他原以为这个组织是学术研究性质。现在说就是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预备组织,那他就不能不退出,因为他是研究系,他不打算脱离研究系。”戴季陶说他只信奉三民主义,他研究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预防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他当时便说:我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孙中山在世一日,我就不参加共产党。
    张东荪、戴季陶两人拒绝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使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越来越觉得有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1920年5月,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由陈独秀负责。成员有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杨明斋、俞秀松、沈雁冰、邵力子等。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陈独秀寓所开会,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决定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会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确定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用下列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劳工专政(或劳农专政);二、生产合作;其他还有党的严密的组织等内容。会议选举陈独秀为领导人(书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早组织的产生。
    同年8月,陈独秀写信给李大钊征求对于党的名称的意见,李大钊的意见是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于是不再称“社会共产党”。
    为了统一各地共产主义者对建党思想的认识,并为正式建党作准备。1920年10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曾制定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要依靠工农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决心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为在中国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誓愿。这个宣言当时没有公开发表,仅供内部学习和作为接受党员的标准,但它实际上起了临时党纲的作用,为后来党正式成立时制定党纲奠定了基础。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和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外,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此时,对各地党组织建党工作起了推动作用的上海发起组,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