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学好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延伸阅读 01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一根小竹竿,无悔支前路(党史撷英)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在各解放区通往淮海战役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曾活跃着数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运送物资的身影。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支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 在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共产党员、山东农民唐和恩就是其中一员。唐和恩的儿子唐振明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前线去,便主动报名,带领本村小车队启程。 临行前,唐和恩携带了一支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用它来探路;遇到野狗,能用来防身。每到一地,他还用针尖把地名刻上。 竹竿顶端,刻着从家乡出发的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线: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这条支前路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 小车队翻山涉水,日夜奔走。队员们吃红高粱,省下小米、白面给解放军吃;他们把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粮车上,避免淋湿军粮;鞋子跑掉了、脚被磨破了,硬是将小推车从胶东推到淮海,推到了淮海战役胜利的那天。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电影《车轮滚滚》中那位携带竹竿推着独轮车的主人公耿东山,就是以唐和恩为原型拍摄的。 唐和恩曾在竹竿上刻下诗句:“一根竹竿行万里,省县村镇刻分明。胜利回来留纪念,传给后代好革命。”唐振明告诉记者,在父亲的教育下,子孙中每个家庭都有共产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把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下去。(人民日报 记者 姚雪青)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全部胜利结束。
持续六十多天的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数百万人民艰苦热情地支前,有从胶东半岛跋涉二千余里到达战场的威海卫民工,有冒着风雪在九天中碾好一千万斤粮食,并送上前线的冀、鲁、豫民工,有担架万余副和人员十万余的豫、皖、苏民工,有新收复区的群众,有来自长江边苏中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民,以及为数不下百万的鲁中南区民工队。他们赶着驮骡,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抬着担架,川流不息地沿着交通线行进,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军输送给养、弹药、转运伤员。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怀着一个共同信念:协助解放军全部歼灭敌人。
02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收藏有一面特殊的旗帜,黄色旗面上写有“奖给水上英雄”,中间为“渡江第一船”5个大字,落款为“一零六团”。这面锦旗,是村民陈正华父子运送解放军战士渡江的见证。
4月21日凌晨2点,陈正华父子划着自家木船满载18名解放军,最先冲了出去,船身被子弹和炮弹片打穿了好几个洞, 半个小时后,“渡江第一船”从敌人的炮火中穿过,又躲过了敌人岸防工事的弹雨,最终抵达江岸。
03
来源:《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人民网 解放军报客户端 新华社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