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科学把握大局、正确判断形势,是我们党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依据和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如何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最新判断,如何深刻理解反腐败要永远吹冲锋号,这些问题触发着与会同志的思考,成为学习讨论的热点话题。
严峻复杂的形势摆在面前
王立科送给孙力军的“小海鲜”暗藏玄机、王富玉“疯狂的贪欲登峰造极”、周江勇一路护驾弟弟的生意……全会期间,专题片《零容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片中触目惊心的案件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警醒着我们反腐败斗争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
“从《零容忍》中披露的16个案例和2021年查处的其他案件就可以看到,腐败的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敌人’还未消灭,怎么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呢?”与会同志认为,摆在眼前的严峻复杂形势是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现实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任重道远”是严峻复杂形势新的显著特征、新的准确概括。
“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对总书记指出的第一个“任重道远”,中央纪委委员、驻公安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孙新阳深有体会。孙力军、邓恢林、龚道安、王立科、刘新云、傅政华,一连串政法领域的省部级干部陆续接受审查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孙力军团伙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动摇国家政权,结党营私的危害性充分验证了总书记对形势的判断。”孙新阳说。
“腐败禁而不绝、歼而不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不断地隐形变异。”中央巡视组副部级巡视专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四监督检查室主任曲吉山这样认为。对此,专题片中的案例也有详细披露。王富玉采取先帮老板办事、等退休后再收钱的 “期权式腐败”;周江勇利用国企招投标再转包民企,让有的国企做起了政商不清的“摆渡人”;孙德顺利用影子公司、金融手段,玩起迷魂阵、设置障眼法,加大了问题发现和案件查办难度,种种问题彰显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从工作中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和身边发生的案例来看,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确任重道远。”中央纪委委员田静的发言引起参会同志的共鸣。专题片披露,孙力军团伙的问题大都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乃至十九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王富玉涉嫌受贿的金额,党的十八大之后收受的占比高达70%以上。梳理统计中央纪委的公开通报可以发现,2021年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30名中管干部中,有26名被指出在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其中刘国强、史文清、王富玉在十九大后仍不知止,于志刚违纪违法行为均发生在十八大后。“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要坚决克服已经严到位、严到底的情绪。”湖南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双全说。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是基于全国大局的政治判断。但各地区、各领域并不是齐步走、一般齐,比如金融领域的腐败案件就仍处于高发多发的态势。”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组长李欣然说。金融领域金融腐败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工程建设领域各环节腐败屡禁不止,粮食购销领域“转圈粮”等问题频发,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仍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任重道远’,向全党深刻警示了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长期性、一刻不停歇的紧迫性”。中央纪委委员舒国增感言。
专题片《零容忍》中披露的案件触目惊心,警醒着我们反腐败斗争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
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
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腐败产生的“土壤”,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对反腐败为什么永远在路上作出有力回答。
在与会同志的讨论中,对“土壤”有这样一些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不少同志认为,人的私欲是滋生腐败的内在动因。正如从医疗设备采购中牟利的马林昆所忏悔的,“在主观上产生了私欲,所以走到今天是必然的”。不仅是马林昆,查处的腐败分子无不是因私欲膨胀,最终走上歧路。在中国共产党的词典里,公与私的界线尤为清晰,廉洁自律准则的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但与私欲的斗争也是每个人内心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每名党员干部也要勇于自我革命,与自己的私心、私欲作斗争,这样的斗争将贯穿一生。”与会同志表示。
王富玉看似云淡风轻的一个电话,就能使相关利益方揽获上亿元的工程;云光中妻子一个暗示,老板乖乖奉上200万元……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不少与会同志认为,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要素。就像白向群所自我剖析的,“你是‘一把手’,又有人权,又有财权,又有资源配置的权力……你抵御不了这种诱惑,最终的结果就上秦城。”任何公权力都面临被腐败侵蚀的风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
在与会同志看来,一些封建文化糟粕也是腐败滋生的土壤要素。比如“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就是现代版的“亦儒亦商”,出人头地、改换门庭的思想在一些官员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王立科深受父亲“升官发财”观念的影响,所以“从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进入党员干部队伍之初动机就不纯;张琦渴望权力和财富在二代之间继续传承,为儿子打点铺路,最终却让儿子沦为亡命天涯的“红通”人员。特别是在亚文化盛行的一些地方,不少党员干部深受这类腐朽思想影响,理想信念在最初就出现偏差,最终与党的初心使命渐行渐远。
只要有公权力存在,就会有侵蚀与反侵蚀的斗争,这就决定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不可能完全铲除,决定了反腐败斗争必然是一场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艰苦卓绝的攻坚战、持久战。
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三不”一体推进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再一次向全党发出继续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动员令,这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总书记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分析中,贯穿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警示我们既不能因为反腐败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历史性成就,就忽视某些领域仍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新发生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局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灰心丧气,否认来之不易的对腐败的压倒性胜利。”李欣然讲到。
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吴海英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带来更为深层次的变化是在全社会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降低了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成绩不容置疑。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关注腐败新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在指引全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反腐败工作,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还有与会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政治清醒和一严到底的政治定力,既是对全党的严肃提醒,也是对一些噪音杂音的坚定回应。“总书记讲过历史定力、历史自信,还曾经讲过历史耐心。我理解这是希望全党既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情绪,也不要有见好就收的消极‘厌战’情绪,而是应当科学理性看待腐败的本质特点,不断探索掌握反腐败的规律。”曲吉山说。就如专题片中杨宏伟站在反面立场所剖析的:“我有这种意识和想法,反腐败可能就是一阵风,或者是一场运动,它总有结束的时候,躲过了就是万幸。”如果滋生已经严到底、严到位的厌战情绪,见好就收,那正是遂了腐败分子的愿,给反腐败斗争留下半途而废的巨大隐患。
谋事先谋势,审势而后动。冷静、科学、准确的形势判断,是掌握反腐败斗争主动权的前提。2022年反腐败斗争的方针由此而明确: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由此而确定:领导干部要带头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重视家教家风;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防范和查处“七个有之”问题,对年轻干部从严教育管理监督,着力查处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等背后腐败行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机制。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和停顿,必须始终保持对腐败的压倒性力量常在,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政治斗争。
1月20日,全会闭幕,正好赶上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北京白雪皑皑,天地万物一片庄严肃穆。春天即将来临,但腐败分子的寒冬永远不会过去。闭幕一周内,4“虎”又落马。(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记者: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