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内部控制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近日正式发布。《白皮书》显示,目前上市公司仍存在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内控制度建设亟需加强等问题。
根据显示,2022年上市公司内控指数综合平均得分略有提升。上市公司内控评级为A及以上的公司共65家,占比1.58%;评级为BBB、BB的公司共592家,占比14.42%;评级为B的公司共2450家,占比59.67%;评级为C、D级的上市公司分别有696家和303家,共占比24.33%。
其中,内控评级为AAA的公司占比略有下降,评级为AA、A的公司占比小幅上升;评级为BBB的公司占比略有上升,评级为BB的公司占比大幅下降,评级为B的公司占比大幅增加;评级为C、D的公司占比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根据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评价和审计报告的占比趋于稳定。
2021年,共有446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内控评价报告,占披露年度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93.9%;未披露年度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有290家,占比6.1%。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的披露占比一直稳定在95%左右。
根据显示,上市公司内控有五方面问题仍待完善。具体包括:
一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信息披露未实现应披尽披、信息披露完整性有待提高、准确性有待加强、充分性有待提升;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亟待加强;
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看门人”职责有待强化,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升、整合审计优势未充分利用;
四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口径有待统一;
五是原深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等。
根据《白皮书》分析,202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主要集中在资金活动、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财务报告等领域。其中,资金活动、资产管理、采购业务、销售业务仍是公司内控缺陷高发领域。根据这一结果来看,这一类的数据与企业反舞弊联盟发布的《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数据是一致的,同样显示采购、销售等环节发生舞弊的概率是最高的。报告同时显示,通常在销售环节和采购环节,以及工程项目、业务外包等控制活动类内控则较为薄弱,各项内控的制度建立健全程度普遍优于执行程度,企业在内控建设方面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强调既要加强传统反舞弊机制的健全,同时要重视新兴反舞弊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反舞弊的技术方面要顺应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强信息系统有效性、做好网络安全与采用审计新技术。近年多数企业开始建立风控系统、探索研究型审计,培养IT反舞弊师等等,以尽可能构建“事前有标准、事中有执行、事后有评价、持续有改进”的监督体系。与此同时,报告还强调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是良好的高层基调与员工行为规范、培育企业文化、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比如企业通过举办廉洁专题培训,参与企业反舞弊联盟盟课堂学习,黑名单共享,参与反舞弊师CAP认证、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等等,以此提高内部廉洁从业的氛围,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当然,针对2021年度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及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白皮书》亦提出了五方面政策建议,具体包含:
一是以数智化赋能监管,提升内控整体水平。
二是逐步规范统一信息披露准则要求,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三是充分发挥日常监督作用,构建重大、重要缺陷专项评价及内控责任回溯机制。
四是强化内控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审计执业水平。
五是加强对原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控监督,进一步扩展内控体系强制性实施范围。
我国企业内控已进入“2.0时代”,内控的监管层面和实务层面都急需变革,各企业均应监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强化内控制度有效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内控赋能,充分发挥内控价值,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