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应用效果各不相同。许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以致滥用绩效考核的工具。没有获得绩效考核应有的“绩效”,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甚至将其作为克扣员工薪酬的“利器”。
即便绩效考核走了样变了味,但依旧存在。对审计部而言,绩效考核也不能少。如果绩效考核不能少,内部审计的绩效考核怎么做?考核什么?有哪些维度。考核权重?考核的标准是什么?定性和定量。内审考核的维度各有异同,比如审计频次、出具审计报告的数量及质量、止损或节约金额(比如工程审减值)、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数量与采纳情况、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团队建设(培训拓展、人才培养输出等)等。考核权重一般将重要的考核指标设置权重大一些,比如审计报告的数量。说到审计报告的数量,审计报告的数量越多就越好么?发现的问题越严重就博老板眼球么?审计报告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质量。数量和质量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无限放大和片面追求审计报告的数量,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很好的匹配审计资源。发现的问题越多,老板不一定喜欢。因为有些问题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重点是怎么解决问题。有些审计发现已造成损失,老板疼在心里,重点是防患于未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绩效考核的维度可谓是五花八门,这与审计负责人对审计的认识、认知有很大关系。有的错把审计当纪检,以反腐反舞弊作为工作重点。有的错把审计当财务,搞起了数据分析。错误的认识、认知导致工作的错位、越位,审计的职能偏离了轨道和方向,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考核标准一般以结果为导向,比如考核维度的完成情况(或以完成率表示),再者以定性为导向,比如审计报告的质量。
其实绩效考核有其自身缺陷,与薪酬挂钩,与员工自身利益挂钩。导致不考核不做,容易出现考核的盲点。比如考核销售人员,将销售额、利润率作为考核指标,销售人员会围绕这两个指标开展工作,甚至不顾客户的信用风险扩大赊销额度,造成呆坏账。合理的设置绩效考核维度以及权重至关重要,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绩效,在于如何改善绩效,而不是为考核而考核。
文:内审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