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无法全面应对这些挑战,“风险为本”的内部审计因此成为主流方向
01 如何理解“风险为本”的内部审计
风险为本的内部审计(Risk-Based Internal Auditing,RBIA),是指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为基础,聚焦可能阻碍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风险领域。与传统审计相比,它更强调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旨在提高审计工作的价值和效率。
个人见解:
-
战略导向:风险为本的审计要求我们从企业战略出发,而非仅关注合规性和控制流程。
-
全面视角:需要具备宏观视野,理解业务运作和行业动态,才能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
风险为本审计的必要性
-
资源优化:审计资源有限,必须将其用于最关键的风险领域。
-
价值提升:通过聚焦关键风险,审计工作能为管理层提供更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
合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等专业机构倡导和要求实施风险为本的审计方法。
02 制定“风险为本”年度内部审计计划的五步法
步骤一:划定审计范围
目标:将企业的业务和职能划分为可审计的单元,形成完整的审计范围。
操作方法:
-
按组织结构:如部门、子公司、分支机构。
-
按业务流程:如采购、销售、生产、研发。
-
按项目或产品线:特别适用于项目型或多产品的企业。
实务经验:
-
全面覆盖: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风险领域。
-
层级划分:对于大型集团,可采用先划分子公司,再细分到部门和流程的方式。
步骤二:进行风险评估
目标:评估各审计单元的风险水平,确定重点关注领域。
关键因素:
-
风险可能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
风险影响力:风险一旦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程度。
-
固有风险:在无任何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水平。
-
控制风险: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剩余风险:在控制措施实施后的风险水平。
实务技巧:
-
数据支持:利用历史数据、行业报告、专家意见等,客观评估风险。
-
沟通交流:与业务部门密切合作,获取一手信息,了解实际运营中的风险点。
步骤三:聚焦关键风险
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重点。
操作方法:
-
风险排序:按照风险评分,将审计单元从高到低排序。
-
资源匹配:将主要审计资源分配给高风险领域。
个人见解:
-
动态关注:风险环境是动态的,应定期更新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审计重点。
-
平衡考虑:除了高风险领域,也应适当关注中低风险领域,防范“黑天鹅”事件。
步骤四:制定审计计划和优先级
目标:编制详细的年度审计计划,明确每个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
操作方法:
-
制定审计项目清单:包括所有需要审计的领域。
-
设定优先级:根据风险水平和业务重要性,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
-
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审计人员、时间和预算。
实务建议:
-
预留弹性:为突发事件或新的风险留出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
专业匹配:根据审计项目的专业性,安排具备相应技能的审计人员。
步骤五:沟通与确认
目标:确保审计计划得到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
操作方法:
-
与管理层讨论: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调整审计计划。
-
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详细说明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和重点,获取批准。
个人见解:
-
建立信任:透明的沟通有助于建立信任,获得更多支持。
-
强调价值:在沟通中,突出审计工作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03 “风险为本”审计的挑战与对策
1. 应对快速变化的风险环境
挑战: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和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风险不断演变。
对策:
-
持续监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更新风险评估。
-
灵活调整:审计计划需具备弹性,及时响应新的风险。
2. 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
挑战:复杂多样的风险领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对策:
-
专业培训: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获取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审计技能。
-
团队建设:组建多元化的审计团队,涵盖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3. 技术和数据的应用
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
对策:
-
技术赋能:引入审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审计效率和深度。
-
数据分析:培养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深入挖掘风险信息。
4. 加强组织内的沟通与协作
挑战:部门间信息不对称,影响风险识别和审计工作的开展。
对策:
-
建立沟通机制:定期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交流,获取最新信息。
-
推动风险文化:倡导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提升风险意识。
制定“风险为本”的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是提升审计价值、支持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理解企业战略、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灵活制定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发现问题,更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共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