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
某民营公司对其运输车辆进行改制,将自有运输车辆转由个人承包,司机们摇身一变,成为个体业主。
在公司领导高层的推动下,改制异常顺利。但公司的笨重物品运输价格的确定成为了新的问题。价格高了,对公司不利;价格低了,对车主不利。不恰当的价格不利于双方的长期发展。当时负责部门的总监联同其下属储运、调度对各运输点进行了定价,其价格基准建立在原有单价加车辆油耗、折旧、保险和工资之上。
由于该公司成立了审计部,虽然改革后的运输价格方案已经确定,但公司领导高层还是要求将其已经形成的价格情况提交审计部,对此进行分析与后续的检查,查证是否恰当。
审计部对此进行了初步调查,要求财务提供相应的详细数据:运输量、原有成本情况,各车辆的吨位及其基本费用组成。很意外的是,财务除了总的费用开支、总的运输量以外,其费用组成、实际各点的运输量组成情况均无数据可查。
案例分析
难题已经摆到了审计部的面前。没有深入基层,就不可能了解业务的具体情况。不进行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奈之下,先作初步的分析吧。于是,根据下基层了解的情况并得到最近三个月的明细资料后,根据产量的波动趋势,编制了一个运输量、价格、区域的分布系统。
经此分析,发现相同的运输量所产生的费用上升了30%以上,年费用增长超过1000万元。
由于无整年度的明细资料,只能以此作出初步报告,认为运输价格的确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个分析一出来,就引起了后勤、财务等其他部门的反对之声。声音是比较大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真正的年度详细资料,很难定出个正确与否的最终结论。但我发现,年轻的财务总监早已经是头上冒汗了。
随着与公司领导高层的详细沟通,最终大领导确定,由审计部全程跟踪储运业务,进行持续的规范工作。
首先,是规范运输结算的相关单据及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单价、运输量、运输地点、司机车号、单位运输的起止时间,储运仓库的实名收发规则等业务流程均进行了整合。三个月后,提出了建议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所有的一切均围绕着数据的及时、正确;在开发的同时,也有利于运费结算量与仓库收发量的“总量控制”工作。
其次,审计部对其结算情况进行审核,边改正差错边规范;
再则,持续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持续调整运输价格;
最后,与各车主分别交流,随即汇总后开会通告相应的改进,促使车主接受;
所得到的意外收获,是舞弊的发现。
舞弊发现
①车辆转制时,公司规定除原有司机外,公司管理层及其他员工不得参与车辆的购买,以避免内部串通而获得不当利益。但在与车主的交流中,发现对某几个司机的意见特别大。经过详细调查,发现这几个车,是由调度经理及调度人员以司机名义购买的,为此,他们的线路最近、运价有利。
②司机宴请调度人员,调度索要不当利益,且导致储运系统的风气不正。经证实后,公司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包括总监在内的相关人员调岗的调岗;辞退的辞退,风气为之一新。
案例结论
一、案例背后的问题
这个案例反映了目前内审面临的问题:对审计项目的持续跟踪力度是否足够。
一般情况下,公司内审年度计划确定后分解到月度,然后八九不离十的执行。对于一个审计项目,能给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就非常了不得了。对于一个审计项目,能够给予如此大的力度的确非常罕见。
二、简析审计力度如此之大的可能原因
这个案例开端的初步分析,金灿灿的金子让公司领导看到了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审计跟踪会有戏。这为审计能够强有力度的跟踪该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关键还是审计自身为自己创造了机会,如果缺乏前端的数据分析,估计很难有戏。
三、简单总结下成功的套路
内审运用分析,将项目不利的影响金额展现——面对金额,公司领导高层拍板由审计部门负责跟踪——审计运用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并得到有效执行——不负众望,审计成果出炉,得到公司大领导认可——审计地位提升,公司大领导倚重审计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