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建工程和购置资产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然而这些领域也常成为舞弊行为的高发区。以下是在建工程和购置资产中常见的舞弊形式:
一、在建工程常见舞弊形式 虚构在建工程项目: 企业通过虚构或虚增在建工程项目来达到其目的,如转移资金、美化利润等。例如,某些企业可能会虚构原材料采购或在建工程业务,将自有资金转出到关联公司,然后再虚构向该公司的销售业务,将流出的资金以销售收入的方式回流到企业。 虚增工程量或金额: 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时,采用套高定额、多报工程量等手段使得工程造价提高,获取非法利润。这种手法通常涉及伪造签名以掩盖实际施工情况或掩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不适当的利息资本化: 企业可能会通过改变利息资本化的处理方式来虚增在建工程的成本,从而影响利润和资产的计算。 调节转固时间: 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可能会推迟在建工程的转固时间。由于在建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前无需像固定资产一样提折旧,因此通过推迟转固时间,可以在当年度提升利润。 隐藏或不明确记录费用: 一些企业在在建工程中隐藏或不明确记录某些费用,使得这些费用难以追踪和核实,从而达到财务造假的目的。 二、购置资产常见舞弊形式 质次价高: 采购人员为了捞取回扣,与卖方合谋,购买质次价高的物品,造成企业不当损失。例如,企业采购人员可能会故意抬高采购物品的价格,从而获取回扣。 虚增资产价值: 企业将不属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也记入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了固定资产价值。例如,企业可能会将请客送礼、游山玩水等费用全部计入固定资产的运杂费,从而加大固定资产价值。 随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率: 企业为了调节成本利润,可能会随意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或折旧率。例如,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企业可能会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快速折旧法,从而多提折旧,减少当期利润。 固定资产处置收入不入账: 企业收到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和处置收入后并不记账,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小金库”,以作他用。 融资租赁费用处理不当: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固定资产价款和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不包含融资应计入“财务费用”的账户的各项支出。然而,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可能会将应计入“财务费用”账户的各项支出,计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价值中。 在建工程和购置资产中的舞弊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舞弊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审计和监督,以防止和发现这些舞弊行为。
三、防范在建工程/资产购置舞弊的措施
防范在建工程舞弊的措施
加强合规管理: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合规管理体系,包括预防、控制、监督和问责机制。从项目筹备阶段开始,对证照手续办理、组织架构设置、管理制度搭建进行审阅,识别潜在风险。覆盖从项目筹备、实施到竣工结算和关闭的全流程阶段,实施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
严格采购与合同管理:制定明确的采购计划,并通过招标、询价等方式选择供应商,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对大额或重要的采购进行多层级审批。审查采购合同,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避免模糊不清的条款导致舞弊。
加强成本控制与核算:准确核算在建工程的成本,避免虚增工程量或金额。严格审查工程变更,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盘点和清查,确保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在建工程的合规性、成本控制的合理性以及资产的真实性等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对责任人进行问责。
防范购置资产舞弊的措施
复核购置理由及合理性:对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策进行复核,确保购置理由的充分性和合理性。避免因盲目购置或不合理购置导致的资金浪费和舞弊风险。
加强内部控制与审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对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进行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对购置申请进行多层级审批,确保购置的合规性。
严格验收与资产管理:对购置的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资产的质量和数量与采购合同一致。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流程。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确保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加强员工培训与道德建设:提高员工对舞弊行为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建立员工举报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举报发现的舞弊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保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采购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购置固定资产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实时跟踪采购进度、监控采购价格、管理供应商信息等手段提高采购效率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