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内控
内控四大类型:实务案例与操作指引
2025年02月10日

这篇文章将围绕内部控制四种类型预防性、侦测性、纠正性和补偿性),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下在企业运营中最常见的控制场景与实务操作要点。通过这些详解,希望能够帮助从事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人士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内部控制。


1预防性控制(Preventive Controls)

预防性控制旨在防止问题或错误在源头发生。其特点是事前干预,通过制度、流程或技术手段减少舞弊或差错的发生可能性。以下是预防性控制在实务中的常见应用:

 

职务分离

典型案例在采购流程中,负责“请购”的人员和负责“审批、支付”的人员分开,以确保同一人在流程中不会身兼对立或冲突的职责。

操作要点:

设定权限和审批层级,避免同一人从采购申请到付款“一包到底”。

细化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

常见挑战对中小企业而言,人员规模有限,严格的职务分离可能增加人力成本。此时需要结合补偿性控制(如管理层定期检查)来弥补人手不足的风险

 

授权与审批

典型案例企业在处理大额费用报销或投融资决策时,需要多级审批才能最终生效。

操作要点:

明确审批权限:设定审批额度上限,超过一定金额必须由更高层领导或特别委员会审核。

电子化流程:通过ERP或OA系统进行审批,提高效率并保留操作痕迹。

常见挑战审批流程过于冗长会影响效率,需要平衡企业风险偏好和流程简化。

 

访问控制和密码管理

典型案例对财务系统、客户数据库等核心IT系统实行严格的账号和权限分配,密码策略(如定期更换、复杂度要求)等。

操作要点:

建立角色与权限矩阵,不同部门、不同级别拥有不同系统权限。

定期审查权限使用情况,及时撤销离职员工或岗位变动员工的账号。

常见挑战如果企业文化对此不够重视,员工可能将密码随意写在纸上或共享账号,导致预防性措施形同虚设。


 

2侦测性控制(Detective Controls)

侦测性控制在问题或错误已经发生后,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减少潜在损失的扩大。这类控制主要通过审查和监测的方式进行事后检查。

账目与对账

典型案例企业财务部门每月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进行对账,及时发现多付、漏付、重复付款等异常。

操作要点:

固定对账周期,如每周或每月一次,并留存对账记录。

对账差异须有明确的处理和追踪流程,不能“只发现不追究”。

常见挑战如果对账流程流于形式,或缺乏对差异原因的深度分析,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发现潜在舞弊或错误

 

异常报告与警示系统

典型案例ERP系统中,销售订单价格低于成本价或者金额异常时自动触发警示,通知管理层复核。

操作要点:

设置关键指标(KPI)或阈值,超过或低于该阈值则生成警报。

由专门的人员或部门定期审阅异常报告,采取必要措施处理。

常见挑战如果警报过于频繁或阈值设置不合理,容易造成“警报疲劳”,管理层可能忽视真正重要的警示。

 

审计日志与监控

典型案例对于系统操作和财务交易,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时间、操作者ID、操作内容,以便后续审查。

操作要点:

存储和保留审计日志的时长要符合法规或行业要求,便于追溯。

定期抽查关键信息系统的审计日志,并结合网络安全监控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挑战审计日志数据量大,需要借助大数据或自动化工具来提高分析效率,否则难以及时发现异常。

 


3纠正性控制(Corrective Controls)

当问题已经发生且被侦测到后,纠正性控制的作用在于及时纠正错误并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改进流程与制度

典型案例企业在发生多次库存盘点差异后,发现是仓库出入库登记流程不完善,于是更新流程并加强盘点制度。

操作要点:

事后调查根本原因(Root Cause Analysis),找出流程漏洞。

将改进后的流程固化到企业的SOP(标准操作程序)或IT系统中,并执行相应培训。

常见挑战如果只治标不治本,可能只是临时性地减轻问题,后续仍可能反复发生类似错误。

 

人员培训与教育

典型案例某财务人员未能正确识别伪造发票导致损失,事发后公司针对全体财务和采购人员进行了发票真伪辨别培训。

操作要点:

培训不仅要覆盖业务技能,也需包含合规、伦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

结合案例教学,让员工真正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及其防范措施。

常见挑战培训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如果培训后缺乏考核或跟进,员工可能依旧不会在实务中改变行为。

 

系统配置或补丁更新

典型案例在网络安全审计中,发现某信息系统存在高风险漏洞,需要紧急修补或更新系统版本。

操作要点:

建立漏洞应急响应程序,发现高危漏洞后快速修补并验证。

对系统更新前后做充分的测试和备份,避免更新导致新问题。

常见挑战大型系统或关键业务系统在补丁更新时可能要停机,这会影响业务连续性,需妥善安排维护窗口。


 

4补偿性控制(Compensating Controls)

补偿性控制是在预算、人力或技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为弥补预防性或侦测性控制的不足而采取的替代措施,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仍能保证风险被合理控制。

 

管理层亲自复核(Owner/Manager Review)

典型案例一家小型零售企业没有能力实现严格的职务分离,由企业主每周亲自查看库存记录和收支报表,及时发现异常。

操作要点:

虽然管理层直接参与能一定程度提升效率,但需确保审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建立基础台账,并定期留存复核记录。

常见挑战依赖个人经验和判断,如果企业主缺乏专业知识,或企业规模扩大后依旧维持这种模式,风险会逐渐增大。

 

手动检查与临时性制度

典型案例企业短期内无法安装高级视频监控系统,就由保安或指定员工进行轮值巡检,并做好检查日志。

操作要点:

制定详尽的检查路线和规则,明确每次检查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或设备。

需要定期对手动检查的内容进行抽查,防止“走过场”。

常见挑战人工检查易受主观因素和疲劳影响,需要经常培训或轮岗,以保持警惕性和新鲜度。

 

抽查和交叉稽核

典型案例由于人力和系统局限性,财务部门不能对所有供应商发票逐一查验,就通过“抽样稽核”的方式,结合外部数据库或第三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操作要点:

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确保抽查有代表性。

事后针对发现的异常问题,深入追查源头并进行纠正。

常见挑战抽查本身并不能保证100%覆盖风险,需要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抽查比例

 


在实际的企业运营和内部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单单取决于制度本身的设计,更取决于执行的深度和持续性

设计层面:四种类型的控制(预防性、侦测性、纠正性和补偿性)要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制订适合的措施。

执行层面:必须加强培训、宣传和监督,使各级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价值,而非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

监控与改进:内部控制需要持续优化。随着业务环境和外部法规的变化,控制措施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并升级。

通过上述案例和实操要点,相信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部控制的实践模式,帮助企业在各类风险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若想获得更多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或内部审计相关的专业内容,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实务和洞察。

来源:CIA内审师小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