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偏好?
企业的风险偏好通常会正式文件化,以便让组织内的所有人员都能清晰理解哪些风险是可接受的,哪些风险需要规避。这是因为企业由个人组成,而个人的风险态度(Risk Attitude)各不相同——有的人天生谨慎,有的人更愿意冒险,因此需要一个明确的风险偏好框架来规范决策,防止个人主观判断影响整体风险管理。
2风险偏好 vs. 风险容忍度:如何区分?
除了风险偏好,还有一个常见的概念——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两者的关系可以用“高速公路限速”来类比:
术语 | 含义 | 生活类比 |
---|---|---|
风险偏好 | 组织在战略目标下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 | 高速公路限速100公里/小时,即驾驶者可以在此范围内行驶 |
风险容忍度 | 允许的风险波动范围,但超出一定限度会触发警示或惩罚 | 允许驾驶者偶尔超速到110公里/小时,但超过120公里/小时会被罚款 |
3风险偏好的设定与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偏好通常由高层管理团队和董事会共同制定,并形成正式的风险偏好声明,其中会明确:
-
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企业在哪些领域可以承受较高的风险?例如,高科技公司可能愿意承担更高的市场风险,以换取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
-
决策权限和审批流程:哪些人可以做哪些级别的风险决策?需要哪些层级的审批?
-
风险监控机制:如何持续监控企业的风险状况?哪些情况下需要调整风险偏好?
4风险偏好如何影响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识别风险: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运营、合规和财务风险等。
-
评估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高、中、低三类。
-
与风险偏好对比:查看该风险是否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
-
调整控制措施:如果风险超出容忍度,则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如增加审批流程、提高监控频率等。
5为什么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
确保企业决策的一致性:避免因个别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而导致决策混乱。
-
增强风险管理的透明度:让所有员工都了解哪些风险可以接受,哪些不能碰。
-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在可控范围内承担风险,避免因过度冒险或过于保守影响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