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顾华为从审计到内控,从风险到全面监管体系的变革历程,以及对企业的启示。
【最受关注的三类问题】
在跟企业交流华为风险管理实践时,三类问题最受关注。 第一类,华为风险管理组织机制什么样,三道防线怎么划分,专职兼职多少人? 第二类,华为风险管理机制如何运转,怎么与业务结合?让业务人员感受到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类,为什么华为投入这么多资源在风险管理,华为又是怎么一步步形成了现在风险体系? 客观来看,华为能走到今天,在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面对美国的4次打击,依然能快速恢复,甚至更加强大。华为做对了很多事情,其中风控体系的作用不容小觑。 任总曾讲:不因风险我们就不前进了,也不因前进而不顾风险,以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任总曾讲 不因风险我们就不前进了,也不因前进而不顾风险,以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很多企业想学华为,甚至想穿“华为鞋”,不过,现在的华为你学不会,也没必要,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基因也不同,我们更应该去看华为怎么“进化”成今天的样子,有什么触发事件,让华为决心变革。 因此我们回顾华为从审计到内控,从风险到全面监管的变革历程,且称为华为风险管理进化论。 第一阶段 审计监督 时间回到1998年,华为满10岁,业务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已近100亿,但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干部个人权力大,平台管理能力弱,销售采购人员的权限也很大。面对诱惑,一些人就丧失底线,吃里扒外,贪腐问题很严重,比如采购员就能定供应商,他可以用关联供应商,或者干脆自己开一家。 再不出重拳,风气就坏了。这个阶段华为成立了审计部,重点开展腐败调查。那时候舞弊手段比较简单,很容易查实问题,报告满天飞,任总很快意识到,除了抓典型来威慑,也要建流程和规则,实现促经营反腐败的价值。 第二阶段 内部控制 又过了10年,到2007年,华为收入接近1000亿,华为越来越感到要驱动业务部门主动进行流程管理和内控管理,要把控制要求融到流程里面。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华为业务线扩张,走向全球,流程不遵从,内控与业务两张皮,管理者内控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凸显,直接表现就是内控问题层出不穷,屡查屡犯,内控成熟度水平低,不仅造成了直接损失,还拖累了公司业务再上台阶。这时候华为启动内控变革,组建内控团队,引入内控工具,也明确要求流程owner从流程遵从制到流程责任制,实现流程遵从、运营健康的价值。 第三阶段 风险管理 到了2011年,华为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公司级风险管理责任缺失,特别是海外业务风险,美国的制裁大棒会不会落下,落下了怎么办?要做哪些准备?这就得做好风险管理,把底线思维落到实处。华为成立了公司级风险管理委员会,组建风险管理部,专项管理公司级重大风险,例如业务连续性风险,实现业务连续、风险可控的价值。 第四阶段 监管体系 2016年至今,随着海外办事处业务授权加大,公司整体监管压力也增加,既要授权放权,也要做好权力的监督,华为开始启动风控2.0建设,重点整合合规管理体系,并通过建立监督型子公司董事会,对业务主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风险管理也从传统的专家型管理模式向数字化风控模式变革,通过关键风险指标实现非接触性风险监测及应对,实现内外合规多打粮的价值。
那么,华为的风险管理进化史,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1、风险管理要持续建设 风险管理工作是持续性的,没有谁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而是在经营过程中,预判到风险或者已经发生了问题,逐步投入管理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华为早期风险管理也是亡羊补牢的情况多,到后来,特别是风险管理部成立后,预判风险,并提前采取行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从战略制定、到业务经营都要融入风险管理的理念,预判风险,打有准备之仗。 2、腐败风险零容忍 华为最先管的是腐败风险,首先成立审计部,之后从审计部孵化出内控,再到风险管理。为什么?因为腐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危害最大,任何堡垒无论外部看来多么坚固,一旦内部溃败,都无济于事。 3、三道防线不可少 要将风险管理责任划分清楚,管业务必须管风险,因此业务主官要承担主要责任,也是第一道防线,解决95%的问题。 那么,谁来赋能业务部门怎么管?评价管的好不好?就需要第二道防线,风控职能。规模大的企业可以组建风控部门,小规模企业可以设专岗或兼岗,但一定要把风控的工具和方法嵌入战略、经营和业务流程中,公司管理层要从公司整体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风险。 第三道防线就是审计监督,很多企业认为我们规模还小,还不需要审计;也有的企业成立了审计部,但老板认为审计就是查案子,越大越好;还有的把审计当做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放?参与招标,项目评审,甚至直接与供应商谈价格。在华为,审计是绝对独立的,可以提供咨询建议,但绝不会成为业务决策的一环,也不对决策结果负责任。任老板深知,一旦审计屁股没坐正,就坐不稳,就不能产生威慑力。
总结来看,风险管理对企业防腐败、减少损失、应对意外事件有突出作用,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思考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