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基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含义, 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外在动因、内生动力和转型背景, 指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方向是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更多发挥前瞻性, 提出应紧跟国家经济重点调控方向、监管部门重点要求、同业风控重点工作、区域风险传导重点事项四个重点, 建立宏观层面的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对行业和客户基本面的风险跟踪预警和突出关键风险的风险预防体系, 应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等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审计转型;转型方向;转型措施;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会议精神, 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切实将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向纵深发展, 银行内部审计也被寄予更高期望。在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内涵基础上, 如何更好的履行职责, 实现审计工作转型, 适应经济新常态、银行经营新常态和审计工作新常态, 为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保障, 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深刻理解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金融监管体系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延伸, 对评价并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是商业银行抵制风险第三道防线, 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商业银行的价值, 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以便实现其经营最终目标。
近年来,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重要的内部监督力量, 内部审计受到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 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转型的背景
(一) 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外在动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家对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先后作了重大修改, 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对新时代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银监会于2016年4月16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 提出将“以财务纠错为主的监督审计”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增值审计”, 扩展了内部审计的范围。2018年1月12日, 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在强化了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内审职能。要求内部审计单位发现重大风险隐患, 对被审计单位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提出审计建议。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出台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为进一步探索商业银行内审工作转型要求指明了方向。内审工作转型呈现事后向事中、事前转变的趋势。
(二) 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内生动力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和更高期待, 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突显, 在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率先拉开全面转型发展大幕, 对内部审计部门转型发展提出更高层次要求。如, 中国建设银行制定《中国建设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实施方案》, 要求审计人员从战略的高度, 坚持主动作为, 前移审计关口, 深入研判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相关制度体系, 深层次地对潜在风险展开多维度前瞻和预判, 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三) 金融科技发展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传统审计工作囿于缺少技术手段支持, 难以实现“数据精确制导”。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 大数据研究和使用范围、应用层次快速提升, 大数据思维逐步形成, 随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内外部大数据应用技术不断发展, 从数据收集、工具创新应用、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条件, 为审计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工具, 形成数据引领和数据制导, 前瞻性预判和洞察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内部审计转型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钱伯斯指出, 内部审计过去做的是事后审计, 目前做的是事中审计, 未来要做事前审计。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总体发展趋势看, 审计关口具有不断前移的趋势, 对审计预判性和前瞻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 内部审计转型方向
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近年来,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项目为载体, 紧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信用风险和违规突出问题, 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了震慑作用。但多数审计发现仍停留在事后审计, 难以形成“上医治未病”的成效。做好审计工作, 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对风险的预判性, 切实提升审计人员对风险和问题的洞察力, 将审计关口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 把握风险趋势, 增强前瞻性和预判能力, 及时揭示风险和问题, 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促进提前处置和化解风险。
面对经营形势的瞬息万变和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内审部门要更多发挥前瞻性, 在预判风险中沉潜蓄力。审计重点应由揭示已发生问题向关注已发生发现问题和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并重转变。对合规性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隐患要站在防范风险的高度, 注重在事前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状况, 促使风险防控更有时间价值。
(二) 内部审计转型措施建议
1.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 应紧跟“四个重点”
一是紧跟国家经济重点调控方向。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化调整阶段, 新旧动能不断转换, 经济供需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金融企业普遍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 在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在经营过程中, 只有紧盯国家重点调控方向, 才能从宏观视角对经营管理状况展开分析, 进一步提升审计预判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二是紧跟监管部门重点要求。当前金融监管形势趋紧, 监管机构密集发布各类制度规定, 监管监察覆盖的范围、频度及强度空前。从2017年监管部门开展的“三三四十”、信用风险专项排查、“两会一层”、风控责任落实等专项治理工作, 到2018年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 (银监发[2018]4号) 的系列要求, 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内审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审计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监管要求落实审计覆盖范围, 聚焦监管重心, 才能严格落实银监会提出的重点关注方向, 前瞻揭示监管关注的问题和苗头性风险, 审慎评估监管风险。
三是紧跟同业风控重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还要动态关注银行同业存在的监管处罚问题、检查结果、典型案例等重要事项。对金融同业出现的监管处罚通报事项, 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合规性问题和引发的风险。抓住重要问题、重点环节、重要岗位, 未雨绸缪, 深入剖析风险背后的成因及缺陷, 研究同等条件下改进风控“短板”的可行途径, 思考加快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 前瞻性的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四是紧跟区域风险传导重点事项。近年来, 伴随信贷客户之间投资关系、贸易关系、担保关系日益复杂, 信用风险沿投资链、供应链、担保链、产品链进行复杂传导, 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特征, 防控范围和重点更加复杂。审计工作只有密切关注风险传导, 特别要紧盯具有传导性的区域风险, 才能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对风险多维度识别和前瞻预判, 将审计关口向前延伸, 发挥审计人员对风险和问题的洞察力, 揭示风险、守住区域性风险底线。
2.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 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风险预防体系
一是建立宏观层面的风险防范体系。“新常态”环境下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严峻, 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信号的预警跟踪体系在完备性、丰富性方面仍不够完善, 前瞻精准预警水平仍有待提高。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需在已有审计成果基础上, 探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信号识别体系, 为全流程多维度的开展风险跟踪预警提供抓手, 助力经营管理部门及早发现风险、摸清风险全貌、找准风险化解时机。
二是逐步完善对行业和客户基本面的风险跟踪预警。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情况和主要特征, 根据客户治理结构、信用记录及重大事项、成长性、盈利模式、财务状况等, 不断完善风险跟踪预警体系, 打造多元审计监督手段。在审计项目监督的同时, 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判揭示和常态化风险监督, 深层次预警潜在风险并及时提出审计建议, 与业务部门联动密织立体、交叉风险防控网络, 风险预防体系切实起到抓早抓小作用。
三是突出关键风险, 抓住“牛鼻子”, 助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坚持风险导向, 将“八类金融风险”
3.全面提升审计工作预判性和洞察力, 要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
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是审计工作尽职履责的重要保障, 是审计转型的有力抓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以商业银行业务系统数据为基础, 不断拓宽大数据研究范围与思路, 积极引入外部可用数据, 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数据分析方法, 为审计工作形成大数据思维分析、“数据制导”和精准预判风险提供技术支持。要持续优化和完善审计工具, 探索非结构数据的转化和运用, 对重要风险和合规性问题的核查, 由审计人员“经验判断”向“数据制导”转变, 借助“大数据”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深入应用于审计工作中, 不断提升审计查证、分析和预判的准确性, 助力审计工作的前瞻和预判能力, 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价值。
作者 :蔡志法 杨德勇 中国建设银行大连总审计室 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王韵博,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2017-03-24
[2] 张海龙,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2017-06-01
[3] 高雪梅, 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 《中国商论》, 2017-02-23
[4] 李喜燕, 现代风险导向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3-05
[5] 胡波,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3-05
[6] 樊昊, 浅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J], 《时代金融》, 2016-05-20
[7]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7.8:5
[8]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 (IPPF) [M], ISBN978-7-5095-1369-9
注释
1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13年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7.8。
22“八类金融风险”, 即平台贷款风险, 房地产贷款风险, 产能过剩风险, 理财、信托、小额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 流动性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