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离任审计是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或关键岗位人员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职责、合规性及绩效情况的全面审查与评价。其目的是明确离任者的责任归属,保障资产安全,防范潜在风险,并为接任者提供决策依据。
审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行业规范
财务收支真实性:检查任职期间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否存在虚增收入、隐匿负债等行为。 预算执行与合规性:分析预算编制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偏离目标,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重大经济决策:审查重大项目投资、并购、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的合法性与效益性。 资产状况:核实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的账实一致性,评估资产减值或流失风险。 债权债务清理:检查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坏账或长期挂账未清理问题。制度健全性:评估采购、审批、资金支付等关键流程的制度设计与执行有效性。 风险管理:检查舞弊防范、风险预警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存在重大漏洞。 4. 廉政与合规性 廉洁从业:审查是否存在贪污、受贿、侵占公司资产等行为。 合规经营:核查税务缴纳、环保、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5. 绩效评价 目标完成度:对比任职期间经营目标(如收入、利润、市场份额)与实际达成情况。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人才梯队建设、研发投入、客户关系维护等长期价值贡献。 资料收集清单:任职期间财务报表、预算文件、会议纪要、合同协议、审计整改报告等。离任者述职报告、绩效考核结果、重大决策审批记录。 风险评估:通过访谈、数据分析识别高风险领域(如频繁资金调拨、异常关联交易)。访谈技巧:采用“交叉验证法”,分别访谈离任者、下属、财务人员,比对陈述一致性。针对敏感问题(如资金挪用),使用开放式提问(例:“请描述XX项目的资金审批流程”)。 数据分析方法:使用Excel或审计软件进行趋势分析(如收入季节性波动)、比率分析(如资产负债率突变)。 对异常交易(单笔大额支出、频繁现金提取)进行穿透式核查。 抽样原则:高风险领域采用“大比例抽样”(如80%以上),低风险领域采用随机抽样。 隐匿负债:检查未入账的对外担保、未决诉讼、拖欠供应商款项。 虚增利润:核查收入确认时点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关联方虚假交易。 资产流失:通过盘点实物资产,发现账外资产或私自处置问题。 制度完善类:“建议修订《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单笔超过50万元的支出需经董事会审批。” 流程优化类:“建议引入ERP系统实现采购订单与入库单的自动匹配,减少人为干预风险。” 责任追究类:“对XX项目违规决策直接责任人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一、审计背景与目标
二、审计范围与期间
三、审计方法与程序
四、审计发现(按问题重要性排序)
五、审计结论与评价
六、审计建议
七、被审计单位反馈及整改情况
附件:证据清单、访谈记录、数据分析表
问题描述:遵循“事实+证据+影响”原则(例:“2019-2021年,通过虚增服务费套取资金120万元,相关凭证见附件3”)。 结论用语:避免主观臆断,使用“未发现”而非“不存在”,“未能有效执行”而非“故意违规”。 建议可行性:建议需具体、可操作,避免“加强管理”“提高意识”等空泛表述。 案例背景:某国企总经理离任审计中发现,其未经评估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处置闲置厂房。 审计方法:调取资产处置会议纪要,发现无集体决策记录;对比同期同类资产交易价格,确认定价不合理;访谈接盘方,发现其为总经理亲属控股公司。 处理建议:追回资产差价,对责任人追责,完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离任审计需以风险为导向,结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通过多维度证据链锁定问题本质。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怀疑,善用数据分析工具,同时注重沟通技巧,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正。
来源:审计经理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