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舞弊
民营企业反舞弊全链条治理的思考
2025年03月20日

       民营企业反舞弊需要突破传统“头痛医头”的被动应对模式,着眼于如何系统性地预防舞弊,深层次发掘有效的方法来构建更健全的反舞弊体系,而不仅仅是处理个案、处罚员工。

一、突破“舞弊=员工个人问题”的认识局限

      企业反舞弊应突破“舞弊=员工个人问题”的认识局限,看到更深层次的组织和管理问题。若仅将舞弊行为全部归咎于员工个人道德问题,这种认知局限可能导致企业忽视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风险,最终形成“被动式”的反舞弊模式——发现问题就处理个人,但同类问题仍反复发生。根据舞弊动因三要素,舞弊行为的发生应具备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三要素,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不能全部归咎于员工个人身上,机会要素中所包括的内控制度机制、企业合规文化、管理层态度等均有可能是舞弊诱因之一,而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埋伏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为舞弊行为提供操作窗口,往往比员工的个人贪婪更具伤害力、破坏性。当发生舞弊行为时,应具备溯源舞弊风险动因的思维,运用“环境—机会—动机”三维分析模型,核查追溯舞弊行为发生的事实,根据具体问题开展内部调查,除了要获悉员工个人动机外,还重在调查、分析企业的内控环境,挖掘内部管理的漏洞及潜在风险。

二、反舞弊合规应从单一防控到全链治理

        随着舞弊手段的隐蔽化和链条化,以及企业不断发展后对内控管理的要求,传统的被动式反舞弊过于单一,反舞弊应从强调“控告抓人”或“局部堵漏”的片面整改转变到覆盖业务全链条、穿透管理全周期的合规治理上。反舞弊合规不仅是根据企业的迫切需求解决突出问题的专项合规,也是预防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舞弊风险、处罚危机,强化内控的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反舞弊合规应从解决主要矛盾为起点,不断完善内部制度机制,并由点到面,通过特定领域的具体合规逐渐推动企业整体的合规治理体系建设,形成一个基础、多个专项的合规治理架构,覆盖企业内部各个板块,将反舞弊合规贯穿于内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人力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形成覆盖业务全链条、穿透管理全周期的合规治理体系。

三、反舞弊合规是体系性的动态循环

       反舞弊合规是企业的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就决定了该合规体系必然是伴随着企业发展、内外部变化而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满足各时期背景下企业的风险防控和处置。因此,该合规体系的结构设计上应分为三部分,包括事前预防、事中调查、事后处理(事后处置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PDCA持续改进机制,从每一次的发现舞弊问题、分析问题成因、解决问题到根据问题形成原因改进内部管理,并适时地根据企业的业务模式、发展需要、风险识别、外部变化等更新相应的防控措施,形成动态监督、循环改进的合规过程,将反舞弊转化为企业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的契机。

四、反舞弊既要提升科技应用能力,也要扎实传统合规手段

       反舞弊工作本质上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持久战,拥抱智能化、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已成为民营企业提升反舞弊能力的必选项而非可选项。智能化技术背景下,一方面,企业可以提升AI智能化反舞弊系统、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内部采集分析业务数据、报告潜在舞弊风险,自动抓取供应商关联信息、发现利益输送网络,及为企业信息提供不可篡改的记录等反舞弊工作,提供及时、精准、可视化的服务。但另一方面,再先进的智能模型也无法取代人的思维理解,再精确的算法也无法替代经年累月的经验判断,再智能的系统也难以覆盖人性博弈的复杂性,传统合规手段如定期审计、人工审核、飞行检查、人员访谈、建立内部举报与调查机制等仍有其优势,面对技术手段无法自动识别的复杂场景时,以人主导的、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合规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判断力。

 

       因此,对于未来必将愈发复杂多变的舞弊行为,企业既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升科技在内部场景的应用能力,也不能放弃传统合规手段的经验导向,二者结合,建立一个更加全面、有力和高效的反舞弊合规管理体系。

结语

       民营企业反舞弊是对企业免疫系统的持续升级,需要突破“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将每起舞弊事件视为企业内部生态发出的风险提示信号,通过舞弊动因追溯发现内部漏洞,通过体系性制度完善截断舞弊机会,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合规手段压缩舞弊空间,将反舞弊从“个案处理”到内部“生态治理”的质变。

来源:傅政杰、廖卢洪 反舞弊实务研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