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舞弊
真正能筑牢反舞弊防线的什么?是制度吗?
2025年03月26日

我们常说,反舞弊靠“制度”“内控”“监督”。但现实却一次次证明:制度可以写得再完美,如果执行它的人没有底线,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真正能筑牢反舞弊防线的,应该是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 什么是公司治理?一句话说清楚

公司治理,不是一个部门,不是一套流程,而是一个“谁说了算、怎么运行”的系统。
包括哪些人?从高管、业务主管、财务负责人,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凡是“掌权”和“监督”的人,都在这个治理体系里。
它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在对员工、公民、客户、投资人、监管机构等方面,都遵循责任、透明与公正的原则。


问题不是制度写得不对,而是“谁在执行”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曾提出过:优秀的公司治理具备三大关键要素,它们能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反舞弊能力的强弱——

  • 企业文化的正直与诚实氛围
  • 管理层对舞弊风险的认知与担当
  •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监督力度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三点,逐一理解下治理在反舞弊中的真正作用。


要素一: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正直文化不是口号,是组织里的“行为共识”

我们常听一句话:“企业文化决定下属的行为底线。”这不是理论,这是反舞弊的第一防线。
有一个著名的“10-80-10定律”:

10% 的人 无论何时都坚持道德底线

10% 的人 无论如何都可能作恶

中间的 80% 会被上层的行为所影响!

 举个例子:
当你的上司每天“数字为王”,从不谈合规;
你会不会也默默放弃底线?

这不是想象。美国富国银行假账户丑闻正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上层长期以激进销售为导向、压榨员工开卡、创收,结果导致员工大量开设“幽灵账户”来冲业绩。谁之错?制度?技术?都不是,是“上层默认违规”的文化土壤

治理启示

领导行为是文化的风向标。说得再多,不如做给大家看。如果高管天天讲合规、却自己滥用职权,谁还会在乎制度?


要素二:不是“查不查”,而是“管不管”

 管理层不识风险,制度也无法防范舞弊

很多管理者有一种心态:“我们公司没问题”“我们流程很规范”。但风险管理最怕的就是这种盲区思维。
 真相是:舞弊从不挑公司类型,它甚至可以出现在教堂、慈善机构、学校……只要存在“动机+机会+侥幸”,舞弊就可能发生。
那管理者该做什么?
✅ AICPA建议管理层的三大责任:

  1. 识别舞弊风险点(如高风险岗位、激励机制异常、审批漏洞)
  2. 建立控制措施并跟踪执行
  3. 开展突击审计或访谈,形成威慑效果

实务技巧:

定期评估“舞弊三角”:动机(如财务压力)、机会(如审批漏洞)、合理化(如“大家都这么干”);设立内部举报机制,并确保匿名与保护机制到位;与内部审计紧密合作,定期评估控制设计与执行有效性
💡 一句点醒:

管理不反舞弊,就是在默许舞弊。

要素三:不是“设了审计委员会”,而是“它有没有实权”

 没有“牙齿”的审计委员会,只是装饰品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重要子机构,其核心职责是:监督高管、对接审计人员、处理举报与重大合规事件。
可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有名无实”的审计委员会:
没有独立性,成员来自管理层推荐或“亲信圈”;不听审计汇报,不主动质询,只会签字背锅;员工举报无门,最终事件扩大,组织信誉受损

正确做法包括:

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于管理层;内部审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绕开管理层干预;所有重大内部举报应由审计委员会直接介入调查;外部审计由审计委员会聘用与续约,不受高管控制
审计委员会不是“审计的终点”,而是组织治理的“最后底线”。


 三者联动,才能构筑反舞弊闭环

一个良性的反舞弊体系,绝不是靠单点发力,而是这三者的系统配合:

要素 作用 没做好会怎样?
正直文化 影响员工日常判断与行为 组织变成“只看KPI,不问手段”的高压温床
管理责任 识别与治理风险 舞弊发生后才发现“我们没准备”
审计委员会 提供独立监督与问责 管理层失控时无人制衡,舞弊升级

写在最后:

合规是“表”,治理是“里”。反舞弊真正的对手,不是那些小聪明的员工,而是那些不作为的治理机制。

别再幻想靠制度能压住一切漏洞,真正有效的反舞弊,是把诚实当成本能,把监督变成常态。

✅ 建设诚实文化
✅ 强化管理担当
✅ 授权独立监督

这三者一起,才是企业对抗舞弊最强的“内控系统”。

来源:CIA内审师小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