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监察
贪腐、舞弊人员的11种典型心态
2025年04月07日

1.侥幸心理。这类人普遍存在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的认知偏差。

典型表现:用"身边人都这么干"合理化行为;迷信关系网能摆平一切,忽视法律后果的严重性。如:某采购员连续3年吃回扣,心里一直认为审计查不出小公司流水。

2.攀比失衡。因与他人比较产生心理落差后的补偿行为。

典型表现:看到同事贪腐未受罚后产生吃亏感;用"别人拿得更多"减轻罪恶感。如:某中层发现下属报销造假后,变本加厉套取差旅费。

3.沉没成本赌徒。因前期投入过大而铤而走险的赌徒心理。

典型表现:用更大风险行为填补前期漏洞,如:某财务主管挪用公款炒股,亏损后继续挪用。

4.权力寻租代偿。将职权视为应得补偿的扭曲认知。

典型表现:将权力转化为私人资源,将履行责任视同获取额外回报的机会,如,我为公司奉献多年,拿点好处应该的。又如,某总监要求供应商"孝敬"以换取续约。

5.认知失调合理化。通过自我欺骗消除道德压力。

典型表现:重新定义行为性质(如将贪污称为"借款"),自认为是行业潜规则,不算违法,如,某经理多年吃拿卡要后,习惯将受贿理解为人情往来。

6.虚荣炫耀驱动。通过物质炫耀满足心理优越感。

典型表现:购置奢侈品彰显成功,在社交圈炫耀特殊待遇。如,某企业员工通过虚报费用购买名牌包。

7.机会主义投机。利用制度漏洞的短期逐利心态。

典型表现:在流程变更期集中作案,不拿白不拿的占便宜心理,如,某HR利用系统升级漏洞重复报销。

8.报复性补偿。因职场受挫产生的心理反弹。

典型表现:被降职后通过贪腐宣泄不满,认为公司亏欠自己,如,某员工被裁员前盗取公司数据出售变现。

9.群体从众效应。在腐败环境中被同化的集体行为。

典型表现:跟随领导集体贪腐法,抱有不责众的安全感,如,某项目组集体虚报[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参阅获取,内审网注]加班费。

10.路径依赖惯性。贪腐行为形成神经惯性。

典型表现:从小贪到大贪的渐进失控,对常规收入产生戒断反应。如,某采购员从被动收礼品到主动索要现金。

11.情感捆绑利用。通过亲密关系实施利益输送。

典型表现:安排亲友挂名领薪,利用裙带关系构建腐败链条。如,某高管让侄子注册空壳公司承接项目。

面对各式各样的贪腐、舞弊行为,以及以上不同的心理,各单位要持续加强案例警示宣传于震慑,完善内控体系,畅通举报途径,健全正向激励,尽早通过全面手段干预贪腐、舞弊心理,争取防范违规于未然,保护好个人、维护单位利益。

来源:内审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