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案例交流
财政部穿透式查账再爆典型案例
2025年04月10日

穿透式查账再抓典型!药企373万差旅费造假被罚5万,监管利剑直指行业顽疾

2月8日,财政部一则重磅公告撕开药企财务合规的遮羞布。在《财会监督检查公告(第四十七号)》中,*山药业因虚列差旅费373万元被列为典型通报——这家曾因“减肥药概念”股价暴涨的上市药企,再次因财务造假登上风口浪尖。

据财政部披露,2022年*山药业通过现金支付方式,向中商国旅支付差旅费373.29万元。蹊跷的是,这笔资金背后竟是一场“空壳交易”:

  • 业务真实性存疑中商国旅未实际提供任何差旅服务

  • 凭证链条断裂报销仅附发票和自制单据,无行程单、机票等核心证据

  • 现金支付异常单笔现金交易金额远超常规差旅支出

    这笔费用被分别计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虚构差旅费是药企常用的手段,监管部门也对这背后的猫腻门清儿,并在检查中曾多次出手打击。之前针对77家药企的针对性穿透查账,就有企业被查出虚假列支差旅费的事情。有的企业虚列了外勤登记、审批表、交通费,还使用相同的会议照片和签到表企图蒙混过关。那一次涉事的19家企业,最终也是罚款3-5万元不等。

尽管财政部开出5万元罚单,负责人处罚2万元,但业界普遍质疑违规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

  • 违法收益测算若虚列费用用于10%销售返点,可撬动超3700万元销售额

  • 处罚力度对比罚款仅占虚列金额的1.3%,远低于商业贿赂潜在收益

  • 法律滞后困境现行《会计法》对单位罚款上限仅10万元,震慑力不足

“这就像用玩具水枪打击装甲车。”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直言,“药企通过差旅费套现进行带金销售,早已形成产业链式操作。”

监管风暴五年轮回:穿透式查账为何屡破行业“暗箱”?

此次事件恰似2019年医药查账风暴的翻版。当年财政部对77家药企穿透式查账,发现19家企业虚构学术会议、伪造差旅凭证,但五年后同类问题依然频发。监管与企业的博弈呈现三大特点:

  • 手段迭代从“过票洗钱”转向现金支付、第三方服务商配合

  • 稽查升级穿透式监管追溯资金闭环,重点打击无真实业务支撑交易

  • 顽疾难除带金销售与财务造假捆绑,形成行业级系统性风险

财政部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将坚持”零容忍、长牙齿”的监管态度。结合2025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医药合规指引》,未来监管或从三方面加码:

  • 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修订《会计法》罚款上限

  • 强化联合惩戒涉事企业纳入医保招采“黑名单”

  • 技术手段赋能通过大数据比对供应商关联性、费用合理性



穿透式查账揭开行业潜规则

不同于传统账目核查,穿透式监管直指资金流向本质:

  • 业务真实性验证:对比服务合同、付款记录、成果交付

  • 关联方穿透:深挖供应商背景,排查隐形利益输送

  • 费用合理性分析:结合行业特征建立动态预警模型

以常山药业为例,检查组发现:

  • 旅行社无实际服务能力

  • 现金支付占比异常

  • 报销凭证缺乏行程单、机票等核心证据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着重抓、着力查,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

1月2日,中纪委发布《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提到要坚决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

从国家近期发文可见,医疗反腐已深化至全领域、全链条。

1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其中形成了覆盖医药购销领域全业务、全流程、全链路的九个场景商业贿赂风险点。学术拜访交流、业务接待、咨询服务、外包服务、折扣、折让及佣金,捐赠、赞助、资助,医疗设备无偿投放、临床研究、零售终端销售等典型场景均在列。

这意味着,医药领域纠风工作还将持续推进,打击财务造假、虚列销售费用始终是财政部门的监管重点药企违规销售不可取,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来源:健识局、医药财经网、诺藤合规网、审计之家,审计实务网编辑整理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