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监察
企事业单位反贪腐、反舞弊审计调查23条禁忌
2025年04月11日

某年营收数十亿的公司,反贪腐制度文件一大摞,却因忽视某些禁忌,审计监察联合调查组在某次举报调查中被搞得面目全非。

从事审计工作这些年,接触的行业同仁与案例越来越多,回看一些自己人才懂的禁忌,可谓让人直冒冷汗,尤感后怕或惋惜。

今天,从调查执行、证据固定、协同机制、制度设计、技术应用、文化培育、长效监督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总结,供小伙伴们参考,记住:千万别让反贪腐、反舞弊工作的努力毁在自己手上!

企事业单位反贪腐、反舞弊审计监察调查21条禁忌

一、调查执行禁忌

1.调查前走漏风声,惊动嫌疑人

未严格保密调查计划,导致被调查人转移证据、串供或潜逃。如,某企业提前透露调查方向,关键证人收到打招呼后翻供。

2.只查基层不碰高层

高层腐败往往涉及制度性漏洞,如,某集团分公司经理贪腐案牵出总部审批流程缺陷,因忌惮追责而隐瞒不报,导致损失大幅扩大。

3.用运动式调查替代常态监管

年末突击检查代替日常监控,比如,某医药公司区域销售虚报费用200余万,时间跨度长达3年,直到专项审计[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搜索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参阅学习,内审网注]才发现疑点。

二、证据处理禁忌

4. 重口供轻物证,证据链残缺

过度依赖被调查人自述,如,某工程招标案中收受回扣的承认书被法庭认定孤证,因缺少转账记录、监控录像等客观证据败诉。

5.取证过程不合法,证据失效

审计人员单独约谈供应商获取证言,因未双人取证且未告知权利义务,该证言被法院认定为非法证据排除。

6.忽视电子证据时效性

未及时镜像拷贝财务系统后台数据,比如,某电商公司舞弊员工得知被调查后,连夜删除某些数据,关键证据永久灭失。

三、沟通协作禁忌

7. 调查部门习惯于单打独斗

未联动财务、法务、HR等部门,如,某制造厂采购舞弊案已移交司法,却因HR未及时停职、系统部门未及时关闭权限,导致嫌疑人进一步窃取核心数据、转移资产。

8.对举报人一查了之

未建立保护机制,如,某员工实名举报后被调查对象反告"诬告",企业未提供心理支持及法律协助,导致后续无人敢举报。

9.担心声誉、口碑,或过于柔性,对调查结果藏着掖着

未向全员通报典型案例,为发挥威慑价值,某集团分公司舞弊处理仅内部传达,其他区域同类岗位半年内重复发生多起相似案件。

四、制度设计禁忌

10. 关键制度照抄模板不落地

直接套用上市公司合规手册,如,中小企业未考虑实际业务场景,销售人员为完成合规打卡伪造拜访照片,反而滋生新舞弊。

11.将反舞弊等同于秋后算账

缺乏事前预防机制,如,某房企工程部5名项目经理集体被查后,新项目招标仍沿用原有流程,新上任者继续收受贿赂、连续被查。

12.审计监察长期只罚不奖

未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如,某物流公司推行反舞弊制度首月零举报,增设奖金后首周即收到有效线索多条。

五、技术手段禁忌

13. 过度依赖大数据,抓小放大

如,某零售企业投入数百万建异常交易模型,虽揪出收银员私吞零钞,却漏掉采购总监通过虚假合同套现数百万的重大案件。

14.忽视人情往来的灰色地带

未设定礼金登记标准,如,某采购中层人员,收受供应商节日礼盒价值超万元未上报,被查时辩称属于正常人情"。

15.感情用事,用信任代替监管

对"元老级"员工免于常规审计,如,某科技公司研发总监10年间通过虚假外包合同套现,因老板"老臣"身份长期未被抽检。

六、文化与培训禁忌

16. 忽视培训,走过场

年度合规培训做成选择题考试,员工为求满分互相抄袭答案,如,某金融公司柜员仍不知代客操作属于违规。

17.领导言行不一,带头打擦边球

高管以业务需要为由报销高档会所费用,某咨询公司中层有样学样,全年虚假差旅报销达十多万元。

18.将反舞弊异化为办公室政治

审计、纪检、监察部门沦为办公室派系工具,如,某集团子公司监察总监利用调查权打击异己,导致核心业务团队集体离职。

七、持续监督禁忌

19. 整改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某工程公司发现区域负责人虚报维修费,仅要求其退回款项未调整岗位,3个月后该负责人故技重施。

20.忽视离职人员的余震

未对离职高管进行延伸审计,如,某医药代表离职后举报原公司带金销售,引发监管部门进驻调查。

21.用零案件,粉饰太平

某单位为追求廉洁单位称号,压制基层举报,导致窝案爆发时涉案金额震惊一片。

22.技术反制,因噎废食

为防信息泄露禁用员工个人设备,如,某设计公司员工被迫使用公共电脑处理机密图纸,反而增加泄密风险。

23.违法违规反舞弊

某制造企业安装人脸识别监控员工行踪,甚至如厕,引发劳动争议诉讼,赔偿金额远超防舞弊收益。

来源:内审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