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规、内控、风险的整合体系是个热话题,整合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它们的内涵,再匹配公司的管理模式,寻求组织、流程、方法和工具层面的整合。 本文结合华为的管理实践,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 一、华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景 在华为的管理框架中,风险管理是入口,内控、合规、业务连续性三大模块则如同三驾马车,共同应对不同维度的风险挑战: 内部控制被细化为流程内控与财报内控,前者直击内部运营效率漏洞,后者严管财务风险红线; 合规管理专注外部规则遵从,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全球法规; 业务连续性管理则是应对"黑天鹅"的应急盾牌,确保极端情况下企业机体的生命力。 华为的管理架构因其规模而独具特色,在集团层面,风险、内控、合规分设三大COE(能力中心),形成专业化分工: 风险管理部如同企业的"风险雷达",紧盯外部环境与战略级风险。当"技术断供" 风险被识别为最高级别时,风险管理推动"南泥湾计划",以自给自足的精神构建技术备胎。 全球流程内控部则像一位"流程建筑师",通过打造内控体系的33个要素与"一点两面三三制" 运行机制,将控制节点嵌入业务流程。 合规体系在首席合规官领导下,将合规管理拆解为贸易合规、金融合规、数据隐私保护等专项领域,形成场景化合规手册。遍布全球的合规官网络,让"合规一票否决制" 真正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集团层面的专业化分工与一线的整合管理形成互补—— 在子公司,风险、内控、合规职能均由业务主官承担最终责任,具体工作尽可能落到一个部门组织落实,实现"专业管控+一线集成" 的高效协同。 三、定位解析:定方向、筑堤坝、划红线的协同逻辑 1.风险(Risk):定方向的"战略罗盘" 华为的风险管理从不局限于事后应对,而是主动为业务发展划定安全边界。风险管理的工具方法,已经融入到各职能和各业务,例如当某产品线计划进入新市场时,需先通过风险评估模型预判政策、技术、竞争等维度的风险,只有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才能获得资源投入许可。 2.内控(Internal Control):筑堤坝的"流程守护者" 内控体系是华为防止风险渗透的"免疫系统",其核心在于将控制节点融入业务流程。以LTC(线索到回款)流程为例,事前嵌入"客户信用审查" 环节,通过动态评估客户付款能力,触发不同账期策略—— 对高风险客户强制要求预付款,对优质客户开放信用额度。这种"嵌入式管控" 既避免了单纯管控对业务的束缚,又通过持续迭代,让流程在运行中不断自我优化。 3.合规(Compliance):划红线的"全球规则翻译官" 面对全球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杂法规,华为合规体系扮演着"规则翻译官" 与"红线划定者" 的双重角色。在贸易合规领域,合规团队将美国出口管制清单转化为产品物料清单(BOM)的筛查规则,通过IT 系统自动识别高风险零部件;在反商业贿赂场景中,他们又将FCPA(美国反海外腐败法)条款细化为"商务接待礼品不超过 XXX美元" 等具体操作指南。这种将抽象法规转化为具体动作的能力,让合规从口号变为可执行的业务语言。 四、协同效应思考:专业化分工与一线整合的平衡术 华为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风险、内控、合规的协同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专业能力与一线需求的有机融合。 集团层面的三大COE 确保专业深度—— 风险管理专注战略级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内控深耕流程效率与控制平衡,合规精研全球法规动态;而BGBU的整合管理则解决了"落地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避免专业管控与业务实践脱节。 这种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启示在于: 专业分工是基础:风险、内控、合规各有其专业方法论,盲目整合可能导致能力稀释; 流程拉通是关键:通过IT系统将三大模块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如风险评估结果自动触发内控措施,合规审查结果实时反馈风险数据库; 一线赋能是核心:地区部的整合管理让一线团队能够一站式获取风险应对、内控执行、合规遵从的支持,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效率损耗。
二、组织架构:集团与一线的差异化协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