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使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决策失误,我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要求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于2012年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中小企业作为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和助手,需要积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建立既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又满足自身内在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王兰芬(1959-),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崔树茂(1968-),男,河北保定人,经济师,从事企业管理及内控工作;;韩军(1959-),男,河北邢台人,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内控管理。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3 000多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作为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和助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一、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团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而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拓宽了信息沟通渠道,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和信用等组合因素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且为公众认知的市场规则。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就是针对日益变化的企业环境,不断强化企业在工程项目、产品研发、销售业务等环节的风险控制,通过梳理改进业务流程,更好地应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
(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政策法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了保障。
(三)内部控制是防止中小企业发生经营舞弊和经济欺诈事件的重要手段
一些中小企业因公司的产权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完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比较差;管理粗放,包括财务、生产、采购等多个环节管理弹性过大,缺乏内部控制,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有的甚至挺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保护企业和社会公众权益的有力武器。
(四)强化内部控制是实现快速融资发展的有效途径
内部控制、会计审计与政府监管作为资本市场的三驾马车,已经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中小企业进入中小板块证券融资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通过审计部门的有效性评估。
(五)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运行情况的客观反映,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降低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途径
中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必须以国家内控建设相关法规和指引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内控体系,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内控管理。
(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内控程序
1. 制定实施方案
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包括建立组织体系、明确职责权限、明确工作目标、拟定阶段计划(包含内控制度设计、运行、评价和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实施方案必须经董事会审议(非上市公司经高管会议审议),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批准并指定责任部门授权实施,加大管理力度。
2. 组织业务培训
内部控制是一项责任重大、耗资占时的系统工程,培训是必要的环节。通过培训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培训技能和协同共进的目的。同时,内控培训也是企业内控工作的动员部署会。
3. 进行风险评估
内控风险评估是企业各部门专业骨干依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结合本企业特点和风险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环节中的风险点进行分析评估,找出业务流程缺陷,提出整改措施。本环节的输出资料即业务流程缺陷汇总表。
4. 修订完善制度,编制内控手册
制度建设是企业各专业部门依据内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和业务流程缺陷汇总表对内控存在的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进行整改,对所涉及的制度进行增补、完善或删减,其输出资料可汇编成企业内控手册。内控手册主要包括:企业内控基本标准、应用标准、内控管理体制、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对应规范、风险控制表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控手册是企业在会计年度内开展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的运行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企业规范控制行为的行动指南。
5. 组织体系运行
企业内控手册须经董事会审议,由企业董事长批准后实施。企业内控管理部门负责过程监督考核和协调服务,各专业部门是内控工作的主体。企业各部门依照内部控制手册开展各类业务,针对风险控制点采取积极的风险防控措施,养成公司内部控制行为素养,履行管理职责,输出记录并归档。各项业务规范的文档资料如报告、报表、合同、方案等构成了企业内控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的有效性证据。
6. 进行自我评价
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审计部门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结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对会计年度内纳入评价范围的高风险领域及单位的设计与运行进行有效性评价,并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针对企业内控工作情况进行奖惩,以推动企业内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7. 落实整改,持续提升
企业各部门依据内部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存在的设计和运行缺陷进行限期整改并接受企业内控管理部门的整改验收。内部控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内部控制应依托企业战略重点,关注项目投资、经营风险和企业目标,结合企业特点改进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二)编制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及风险对策表
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的所有业务,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认真设计各风险岗位内控操作实务手册。编制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及风险对策表是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的重要工作。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岗位,做好试点,以点带面。下面以企业材料核销管理业务为例,介绍编制企业业务流程及风险对策表操作实务过程。
1. 定义
材料核销管理是企业物资管理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生产、财务和企管等部门对生产用材料核销体系进行设计、运行、评估、持续改进全过程的管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并保证生产成本报表的真实可靠。
2. 关键控制点
在材料核销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关键控制点:(1)工艺消耗定额和质量损耗指标不合理或缺失,导致核销工作偏差过大或失控,造成材料浪费或生产受阻,影响企业经营任务的完成;(2)材料核销流程设计或执行不当,易发生人员舞弊、材料丢失等问题,造成企业资产损失;(3)未进行材料核销管控评估,不能发现材料核销管控体系存在的偏差或漏洞,导致制造成本失控。
3. 制度依据
(1)对应规范:企业生产材料核销管理制度、企业材料消耗标准等;(2)参照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等。
(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设计及评价要点
内控评价是内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其中工作底稿设计至关重要。坚持内控评价全面性、重要性和客观性原则,结合企业内控评价实践经验,现将内控工作底稿设计纲要总结如下:
(1)对内控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经营理念、信息沟通等内控环境评价以调查表、调查问卷及访谈纲要形式设计实施;
(2)依据业务流程控制表设计内控评价穿行测试评价表,确保重点业务完成端到端的样本采集测试;
(3)以财务报告为主线,预先核实各业务环节信息周期、业务频次和经济总量权重,合理确定样本内容和数量;
(4)工作底稿设计应界定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分类原则,同时结合企业特点,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预先界定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并不取决于是否实际发生错报,而取决于该控制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潜在缺陷的可能性;
(5)为确保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工作方案要事先与被评价部门充分沟通,以确保执行效率和评价方案理解的一致性。
三、中小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企业通常是指具有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管理层级少、部门设置简单等特征的企业。为此,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可依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结合企业特点选择适用的实施策略。
(一)内部控制的职责要与现有企业组织职责相融合
对于机构精简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不设置专职内控管理机构。内部控制决策职责由董事会或高管会议承担,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批准实施;日常管理机构根据企业特点由企业管理部门或有管理会计职责的财审部门负责监管;内部控制具体职责落实到各综合专业管理部门。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现有体系相融合,只是在职责上加以明确,在机构设置和数量上可不作调整。
(二)中小企业要确定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工作重点
(1)以团队建设为主线,确定适合企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理念等内部控制环境设计方案;(2)以财务报告为主线,关注财务报告形成过程设计的重点业务,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公司资产安全;(3)以公司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任务为主线,关注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和管理创新工程,确保投资活动的合规性及企业目标的实现;(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既定的年度工作同时推进,将内部控制的思想、方法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年度工作的同时固化内部控制设计成果,形成内部控制手册;(5)中小企业因其管理层级少、权限集中,易发生决策失误和舞弊风险,内部控制重点应加强决策过程控制,明确不同层级管理者的权限和职责,强化岗位制衡,做到适度授权和分权,并重点关注资金、资产、财务报告等关键风险业务控制,推广信息应用技术,采用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中小企业应开展内控评价活动,促进企业内控工作的持续改进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或企业高管会议审议批准,由内控管理部门负责实施缺陷改进及验收工作,同时依据预先设计的激励与考核制度对内控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予以绩效考评。
随着内控工作在各类企业的推广和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中小企业应善于学习和借鉴这些内部控制建设成果,合法经营、规避风险,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阐明当前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步骤和要点。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王兰芬 崔树茂 韩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2]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2010.
[3]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2号的通知[Z].2012.
[4] 王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39-40.
[5] 张小朦.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J].经济视角,2011(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