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监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
2025年10月15日

前言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虽然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无中生有”或“时空挪移”来虚增利润、美化现金流、隐藏债务或费用,以达到操纵股价、满足融资条件或完成业绩对赌等目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典型案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段:

虚构收入

伪造客户、虚构合同、虚开发票,通过“阴阳合同”或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销售,如将货物循环退回以虚增收入。

提前确认未完成的交易,或对已退货的销售不冲减收入。

调节利润

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如房地产企业提前确认未交付的期房收入,或软件企业提前确认未验收的服务合同收入。

少提或不提费用,如将广告费、咨询费资本化,漏提坏账准备,或少计工资、租金等期间费用。

虚增资产

虚增存货数量、高估固定资产价值,或将报废资产重新入账。

通过虚构采购、虚假投资等方式增加资产账面价值。

关联交易操纵

通过关联方高价采购、低价销售,或无偿占用资金,转移利润或调节现金流。

利用未披露的关联方进行显失公允的交易,或通过出售关联方股权后仍进行不公允交易。

伪造单据

购买假发票、伪造合同印章、虚构物流信息,制造虚假的交易链条。

伪造银行对账单、资金回款单等,掩盖资金流向。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

变更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或坏账计提比例,调节利润。

频繁变更会计政策,且无合理理由,以达到利润操纵目的。

大股东占用资金

通过关联交易、预付款项、借款等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甚至挪用募集资金。

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长期挂账大股东借款,不收回或不计提减值。

虚假现金流

将筹资活动现金流伪装成经营活动现金流,或通过票据融资虚增现金流入。

虚构销售回款,使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不匹配。

一、收入端造假(虚增收入/利润)

这是最核心、最常见的造假领域,目的是让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看起来更好。

1.虚构客户与交易(纯造假)

手法:伪造销售合同、发票、发货单、银行流水等全套单据,虚构根本不存在的销售业务。

案例:著名的“银广夏”案,通过伪造出口报关单,虚构了巨额对德国的出口业务。

2.提前确认收入

手法:在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客户时,或在服务未完全提供时,就确认收入。

常见情形:

发货前或客户未验收前确认收入。

在客户仅有购买意向或签订的是附有条件的合同时就确认收入。

长期工程项目,不按完工进度而提前确认大部分收入。

3.放宽信用政策以刺激收入

手法:通过向信用等级较差的客户提供异常宽松的付款条件(如超长账期),短期内刺激销售,但这会埋下巨额坏账的隐患。虽然不直接等同于造假,但属于激进的、不可持续的财务行为。

4.“洗售交易”或“循环交易”

手法:与关联方或友好客户合谋,进行“真金白银”的交易,但货物最终又原路返回或仅在仓库中移动。交易创造了收入和现金流,但没有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

案例:某些大宗商品贸易公司,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让同一批货物在多家公司间流转,层层虚增收入。

二、成本费用端造假(隐藏费用/虚减成本)

目的是通过减少支出,来变相增加利润。

1.少计或不计成本与费用

手法: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挂在“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资产科目,不及时结转,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2.费用资本化

手法:将本应直接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如日常研发支出、广告营销费),通过不当会计处理计入需要分期折旧/摊销的资产科目(如“开发支出”、“无形资产”),从而减少当期费用,美化利润。

案例:乐视网就曾被质疑将大量日常运营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

3.利用减值准备“洗大澡”

手法:在业绩好的年份,过度计提应收账款、存货、商誉等资产的减值准备,做低当期利润(俗称“洗大澡”);在后续业绩差的年份,再将之前多提的减值准备转回,从而制造利润“扭亏为盈”或“平稳增长”的假象。这是一种跨期调节利润的手段。

三、资产与负债端造假(隐藏债务、虚增资产)

目的是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健康,负债率更低。

1.虚增资产

存货:虚构存货数量或价值,如早期的“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

在建工程/固定资产:通过虚增工程支出、伪造项目预算等方式,将资金转出体外,再以“客户付款”的形式回流虚增收入,或将虚增的利润隐藏在“在建工程”这个“资产黑洞”中。

 

货币资金:伪造银行单据和银行流水,虚构现金余额。或与银行合谋,在审计时提供虚假的银行函证。

2.隐瞒负债与表外融资

手法:通过构造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交易结构(如明股实债的“永续债”),或将负债隐藏在关联方、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目的实体”(SPV)中,使负债不出现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

案例:安然公司(Enron)就是利用SPV进行表外融资和隐藏债务的“鼻祖”。

四、现金流端造假

利润可以操纵,但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美化难度更大,因此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

1.虚构经营性现金流入

手法:将投资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伪装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

将银行借款收到的现金,与客户支付的货款混在一起,记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与关联方进行虚假的经营活动交易,并实际支付现金流,制造经营性现金流旺盛的假象。

2.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移出表外

手法:通过关联方或供应商代为支付采购款、员工薪酬等经营性支出,从而减少公司账面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使得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看起来非常漂亮。

 

如何识别潜在财务造假的“红旗标志”?

1.财务指标异常:

利润与现金流长期背离:连续多年净利润可观,但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或远低于净利润。

应收账款异常增长:应收账款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

存货异常增长: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且远低于同行。

毛利率异常: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且无法合理解释。

2.公司治理与商业行为异常:

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高管、大股东频繁减持。

审计意见非标(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

复杂的公司结构和关联交易,尤其是商业逻辑不清的关联交易。

公司业务模式难以理解,或声称拥有“神秘”的、远超同行的技术或商业模式。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收入、资产、现金流手段多管齐下,并伴随伪造单据、内外串通等一系列行为。投资者和分析师需要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业务逻辑判断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考察,才能更有效地识别风险。

来源:审计经理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