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审计深度变革和模式转型,刘老师把个人经验心得、对模块的认识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价值回报,乐于跟广大反舞弊业者同仁分享探讨,共同挖掘审计的价值。
本期课程主要内容有:
◆内审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内审价值链
◆敏捷式内审框架
◆内审组织设计及人员能力模型
◆内审绩效考核
内审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相信很多同仁会吐槽,目前审计工作中以及审计价值的发挥上,遇到了如公司高层对审计工作不重视,感觉审计价值的发挥取决于老板、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专业性和敏感度的欠缺,导致审计报告多而精品少等不少困惑和难题。老师认为,形成这些问题的本身,并不是上述几点孤立的表象,这些表象仅是整个审计价值链和整个流程作用中的其中一个点。
比如谈到“独立性”,它是审计的根本,却往往给人以一种“神秘、不透明”的负面印象。独立性常体现在审计工作环境的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完成工作是否有顾虑和受阻拦、从事审计的资源是否足够、财权是否掌握在被审单位单位手里、审计人员的人权方面是否有保障(晋升和考核等受人力资源监管和控制)等。但具体的审计业务上,更多需要与业务部门的“融合”,共同商讨审计构建,与业务部门分享审计方法,共同建立审计监控规则。审计岗位上的人员,不必担心教会了他人而被抢了审计的活儿,因为,审计部门有着更有价值的事要去思考和行动。因此,分析目前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的问题有:
1) 价值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老板和高层,以及被审对象。根据一份外部调研报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出国内外尤其国内内审现状不乐观的指标。对于企业老板而言,希望审计不仅是单纯的监督角色,而希望能介入更多,做得更多,并能深入管理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刘老师认为,从目前的审计报告来看,存在明显差距。内审职能需要继续转型,如何更快缩小与利益相关者的差距,是值得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
2) 风险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3)大智移云区(上云用数赋智)
相信大家在疫情形势下对风险有更直观的感受。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养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以“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可看出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变化来应对目前快速变化的形势。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反映出的问题是审计永远跟在风险变化的后面,总会有种焦急而无力的遗憾:为何不再早一些呢?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而言,审计的方法流程和审计报告的时效性,都会对审计的价值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4)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速信息化时代,存在于企业管理各个职能里的各监管和服务对象在不断提升,反观和反思审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工具是否有相应匹配的提升。
5) 内审人才的吸引
内审流程再造
改造前通用审计流程
从图中通用审计流程可看出,审计核心和压力基本上集中在现场实施。对这种传统的流程,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更好地聚焦审计价值,因此建议必须要流程再造。分享流程再造的思路:
1、 风险评估数据化-不排斥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的作用,这些都是必须的手段,能帮助更好地锁定风险评估范围。但同时还必须建立数据风险评估体系,一切以数据说话。
2、 风险监控持续化-不能临时性查看风险,要从实效、手段和结果的应用上实现切实的监控。
3、 审计分析碎片化-思考如何有效实施和组织碎片化,实现系统性。比如建立体系,通过扫描出业务风险的各重要模板,形成审计项目和任务。而不是等到出现审计项目才查看业务板块。
4、 审计项目工单化-过去传统思维是审计项目来源于计划。而如今,审计项目正向市场化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让市场经济助力审计价值的提升。
通过上述四点,改造后的流程可以按这个思路推进:
改造后审计流程
根据内审价值模型,梳理内审价值链模型:
内审价值模型
内审价值链模型
过去,审计往往把中后台的业务都打包进审计项目前台去做,把很多审计资源都投在了审计任务和审计项目上,致使现场审计项目的压力较大。而上述图表形象地显示出一个重要的转变是,把审计资源的投放做了区格安排,中后台的资源投入比较大,前台资源相对投入较少。每段工作并不是由审计人员完成。可见,作为企业管理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协调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前中后台价值模型与敏捷式内审框架
▲审计后台价值模型
要重视人力资源和底盘体系,其中人才发展和业务研究是驱动审计前台的核心。过去的效率来自于分工,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而今天更多是协作协同一体化。
老观念认为被审单位不重视审计报告的整改,要“狠抓狠改”。面对这种现象,刘老师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对方也许并不认可你的审计发现,或审计发现只反映了片面局部的问题。而从整体而言,需要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后端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沟通,解决后端根源问题,才能推动解决前端和表象问题,真正实现业审融合,审计共建。否则,即使通过行政命令强加实施,下个周期依然会重蹈覆辙。
▲审计中台价值模型
刘老师分享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更坚定了中台设计的想法,并举出了生动的比喻:审计好比厨师,不仅把菜炒熟,还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称得上是好厨师。审计和厨师一样,都应该看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
比如在销售话题上,大家最关注的核心是价格,其中风险大的是折扣的运用,很多舞弊案件都是折扣管理上出的问题。因此建议可基于销售折扣,以主题包的形式放进数据中台,需要时随时能调用。或利用问卷模板的筛选识别,进行发送和管理。类似这些职能可以内置“审计机器人”的角色,把在未来将成为重复周期性工作的整理、分析、挖掘数据三者,进行场景化操作。
▲审计前台价值模型
过去很多审计工作都由内审部门执行,刘老师建议像上述重复发生的内容,审计部门可以输出规则和信息,审核查验步骤,具体则交由职能主管部门操作。未来希望审计把精力集中在审视结果和运行效果上,在项目里负责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发挥统筹、监控、审看重点风险,以及新层面、综合性体系专项类的主导作用。
在审计现场的同仁应该有所同感,很多时候审计现场发现的问题,不是被审单位不知道,相反,或许知道的比审计部门还多,但由于利益和上司关系等各种因素,分工确定了其只在某个环节,即使说了也无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认为审计部门之所以能发挥价值是由于它比业务部门更专业。审计能发挥价值应基于审计的独立性,它不是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两者之间不产生利益冲突。
并可由前线基层管理者来整改,这些符合审计价值。
审计的价值和目的不是用审计发现问题,而是通过发现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通过资源的更高配置,聚焦表象背后的根源本质,改变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使内审部门成为真正提供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同行者。这种思路的方法流程和效果是最优的。
结合审计前、中、后台价值模型,总结出上图敏捷式内审框架。,在审计后台聘任一批特邀审计专家,来自业务骨干或核心领导。可以由董事长亲自颁发聘书,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能在审计项目中从审计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业务,对高管是个很好的历练。
顺便提及到,在内审数字化平台架构中,审计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都是基于审计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处理,并需要把这三个层面打通,融合于线上进行闭环和扭转。通过审计分析平台、审计监控平台、审计作业平台,来促进审计价值,提升审计效率。
内审组织的合理设计,保障价值发挥最大化
刘老师分享了一种组织架构经验:设立业务研究处作为后台、数字化审计处作为中台、审计管理处作为前台。并总结出设计思路上有三原则、六要点:
▪三原则
1、 垂直职能型组织不利于下一代内审效率提升及价值发挥
2、 内审组织应基于内部审计价值链设计
3、 基于业务的矩阵型组织在审计效率及价值协同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六要点:
1、 风险责任制:①落实各领域各小组承担责任。最终实现从后、中、前台贯穿整个价值链,完成结果价值的交付。真正做到驱动前台审计任务并联动业务部门共同解决问题。②要看到审计的风险。如果在业务领域里出现了重大风险,而没有在审计部门覆盖范围之内的话,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2、 专业人员混搭,设A/B角。A代表专业模块的角色,B代表人力资源、资产等起协调作用的角色。
3、 小组成员双向汇报
4、 纵向专注审计流程环节及成员行政管理
5、 横向专注业务管理
6、 责任小组组长负责制
内审人员能力模型
需要回顾和刷新内审人员的执业能力,以匹配审计在未来价值的发挥。老师给出了下列要素及重要程度排序方式:
1、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误解,弥补审计专业上的不足,否则将起阻碍作用。
2、 商业敏锐-不仅站在风险审计的角度,更需要从业务部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问题,要看到背后更大的利益连接,因此这点也是对内审人员提出的较大的挑战。
3、 数据思维-内审人应拥有的基本和必备能力。
4、 专业背景-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经历,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多面,体会更深刻。
考核与激励方案
对内审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过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或奖励没有随价值的贡献而体现出差距。刘老师不建议“个人英雄主义”,应该重视协同的作用。因此“奖励价值”和”鼓励协作”是方案的核心出发点。根据这个准则,设置审计部门奖金包以及员工个人绩效积分办法,以鼓励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从审计报告、审计风险、业务研究、审计模型、审计底盘等几个层面,融合业务,获取价值。
问答互动环节
1、 请问特邀审计专家在审计项目中如何应用?
答:这个方式的出发点是加强审计对业务的快速理解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优秀人员名单、门槛值以及对公司的价值贡献等评选条件,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筛选,得到公司老板确认并亲自签名颁发聘书。发挥特邀专家在其所在职能部门有资源的优势,安排在审计后台发挥作用,能快速剖析业务风险,把结果高效交给审计部门。、
2、 请问如何协调内审部门与合规、风控、法务部门的关系?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并构成大风控大监督体系?
答:应该考虑到大风控的概念和角度去看待审计。对小型企业来说边界可能不太清晰,而对规模大的企业,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内控部门和风控法务部门。有利于各个专业的协同。在工作协同上,司法项目与法务有更多联动,且是调查小组成员之一,而在审计项目上,与内控联动则较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把各自条线上的问题想法集中共同探讨,从更大层面上去解决价值发挥的问题。
3、 请问非规模公司如何收集搭建审计数据和模型?
答:虽然到处都充斥着数字化元素,政府层面也在不断推动数字化进程,但毕竟各家实际情况和技术不一样,建议从广义去理解数字的定义。我的理解是,监控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比如某些信息化基础较弱的职能,在系统化数字化建设上相对落后些,可建立EXCEL模板监控模型,进行持续的累计。虽是手工收集的数据,只要积累下来也会慢慢形成一个库。另外也可以利用类似文本处理的技术,在合同审计上发挥作用。当然,对于数据质量基础和数据结构欠缺的企业来说,必然会对数字化审计价值发挥有所影响,需要先从数据治理入手,对业务上的审计,要区分是手工处理还是系统处理。推动公司职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刘老师与广大反舞弊同仁共勉,重要的不是变革的本身,而是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核心在于强化执业素质来推行风险责任制。坚信只要对审计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再造审计流程、改革审计机构、刷新审计能力、营造持续变革创新的环境规则和顶层设计,定能在持续创新与变革中,成就内部审计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