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线上活动
【第14期课程回顾】革新审计价值观,成就内审新高度
2020年04月28日

第14期课程回顾
      谈审计的角度有很多,往期课程有不少大咖都从自己的选题角度给出多维度的内审专题剖析。第14期直播间我们邀请到了协会副会长、审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顺丰集团首席审计官刘国华老师,作为从业务线成长起来的审计人,拥有物流行业20年的工作经验,从审计、财务、业务,又再次回到了审计岗位。刘老师感言,这种宝贵的职业发展生涯经历,培养了他运用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审计的价值,以及善于对未来审计价值的思考。

       结合审计深度变革和模式转型,刘老师把个人经验心得、对模块的认识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价值回报,乐于跟广大反舞弊业者同仁分享探讨,共同挖掘审计的价值。

本期课程主要内容有:

◆内审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内审价值链

◆敏捷式内审框架

◆内审组织设计及人员能力模型

◆内审绩效考核

 

内审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相信很多同仁会吐槽,目前审计工作中以及审计价值的发挥上,遇到了如公司高层对审计工作不重视,感觉审计价值的发挥取决于老板、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专业性和敏感度的欠缺,导致审计报告多而精品少等不少困惑和难题。老师认为,形成这些问题的本身,并不是上述几点孤立的表象,这些表象仅是整个审计价值链和整个流程作用中的其中一个点。

       比如谈到“独立性”,它是审计的根本,却往往给人以一种“神秘、不透明”的负面印象。独立性常体现在审计工作环境的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完成工作是否有顾虑和受阻拦、从事审计的资源是否足够、财权是否掌握在被审单位单位手里、审计人员的人权方面是否有保障(晋升和考核等受人力资源监管和控制)等。但具体的审计业务上,更多需要与业务部门的“融合”,共同商讨审计构建,与业务部门分享审计方法,共同建立审计监控规则。审计岗位上的人员,不必担心教会了他人而被抢了审计的活儿,因为,审计部门有着更有价值的事要去思考和行动。因此,分析目前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的问题有:

1) 价值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老板和高层,以及被审对象。根据一份外部调研报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出国内外尤其国内内审现状不乐观的指标。对于企业老板而言,希望审计不仅是单纯的监督角色,而希望能介入更多,做得更多,并能深入管理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刘老师认为,从目前的审计报告来看,存在明显差距。内审职能需要继续转型,如何更快缩小与利益相关者的差距,是值得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

2) 风险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3)大智移云区(上云用数赋智)

相信大家在疫情形势下对风险有更直观的感受。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养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以“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可看出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变化来应对目前快速变化的形势。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反映出的问题是审计永远跟在风险变化的后面,总会有种焦急而无力的遗憾:为何不再早一些呢?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而言,审计的方法流程和审计报告的时效性,都会对审计的价值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4)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速信息化时代,存在于企业管理各个职能里的各监管和服务对象在不断提升,反观和反思审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工具是否有相应匹配的提升。

5) 内审人才的吸引

 

内审流程再造

改造前通用审计流程

 

       从图中通用审计流程可看出,审计核心和压力基本上集中在现场实施。对这种传统的流程,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更好地聚焦审计价值,因此建议必须要流程再造。分享流程再造的思路:

1、 风险评估数据化-不排斥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的作用,这些都是必须的手段,能帮助更好地锁定风险评估范围。但同时还必须建立数据风险评估体系,一切以数据说话。

2、 风险监控持续化-不能临时性查看风险,要从实效、手段和结果的应用上实现切实的监控。

3、 审计分析碎片化-思考如何有效实施和组织碎片化,实现系统性。比如建立体系,通过扫描出业务风险的各重要模板,形成审计项目和任务。而不是等到出现审计项目才查看业务板块。

4、 审计项目工单化-过去传统思维是审计项目来源于计划。而如今,审计项目正向市场化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让市场经济助力审计价值的提升。

通过上述四点,改造后的流程可以按这个思路推进:

改造后审计流程

根据内审价值模型,梳理内审价值链模型:

内审价值模型

 

 内审价值链模型

 

       过去,审计往往把中后台的业务都打包进审计项目前台去做,把很多审计资源都投在了审计任务和审计项目上,致使现场审计项目的压力较大。而上述图表形象地显示出一个重要的转变是,把审计资源的投放做了区格安排,中后台的资源投入比较大,前台资源相对投入较少。每段工作并不是由审计人员完成。可见,作为企业管理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协调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前中后台价值模型与敏捷式内审框架

▲审计后台价值模型

       要重视人力资源和底盘体系,其中人才发展和业务研究是驱动审计前台的核心。过去的效率来自于分工,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而今天更多是协作协同一体化。

       老观念认为被审单位不重视审计报告的整改,要“狠抓狠改”。面对这种现象,刘老师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对方也许并不认可你的审计发现,或审计发现只反映了片面局部的问题。而从整体而言,需要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后端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沟通,解决后端根源问题,才能推动解决前端和表象问题,真正实现业审融合,审计共建。否则,即使通过行政命令强加实施,下个周期依然会重蹈覆辙。

 

▲审计中台价值模型

 

       刘老师分享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更坚定了中台设计的想法,并举出了生动的比喻:审计好比厨师,不仅把菜炒熟,还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称得上是好厨师。审计和厨师一样,都应该看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

       比如在销售话题上,大家最关注的核心是价格,其中风险大的是折扣的运用,很多舞弊案件都是折扣管理上出的问题。因此建议可基于销售折扣,以主题包的形式放进数据中台,需要时随时能调用。或利用问卷模板的筛选识别,进行发送和管理。类似这些职能可以内置“审计机器人”的角色,把在未来将成为重复周期性工作的整理、分析、挖掘数据三者,进行场景化操作。

 

▲审计前台价值模型

    

       过去很多审计工作都由内审部门执行,刘老师建议像上述重复发生的内容,审计部门可以输出规则和信息,审核查验步骤,具体则交由职能主管部门操作。未来希望审计把精力集中在审视结果和运行效果上,在项目里负责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发挥统筹、监控、审看重点风险,以及新层面、综合性体系专项类的主导作用。

       在审计现场的同仁应该有所同感,很多时候审计现场发现的问题,不是被审单位不知道,相反,或许知道的比审计部门还多,但由于利益和上司关系等各种因素,分工确定了其只在某个环节,即使说了也无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认为审计部门之所以能发挥价值是由于它比业务部门更专业。审计能发挥价值应基于审计的独立性,它不是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两者之间不产生利益冲突。

       并可由前线基层管理者来整改,这些符合审计价值。

       审计的价值和目的不是用审计发现问题,而是通过发现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通过资源的更高配置,聚焦表象背后的根源本质,改变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使内审部门成为真正提供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同行者。这种思路的方法流程和效果是最优的。

 

       结合审计前、中、后台价值模型,总结出上图敏捷式内审框架。,在审计后台聘任一批特邀审计专家,来自业务骨干或核心领导。可以由董事长亲自颁发聘书,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能在审计项目中从审计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业务,对高管是个很好的历练。

 

       顺便提及到,在内审数字化平台架构中,审计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都是基于审计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处理,并需要把这三个层面打通,融合于线上进行闭环和扭转。通过审计分析平台、审计监控平台、审计作业平台,来促进审计价值,提升审计效率。

 

内审组织的合理设计,保障价值发挥最大化

       刘老师分享了一种组织架构经验:设立业务研究处作为后台、数字化审计处作为中台、审计管理处作为前台。并总结出设计思路上有三原则、六要点:

▪三原则

1、 垂直职能型组织不利于下一代内审效率提升及价值发挥

2、 内审组织应基于内部审计价值链设计

3、 基于业务的矩阵型组织在审计效率及价值协同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六要点:

1、 风险责任制:①落实各领域各小组承担责任。最终实现从后、中、前台贯穿整个价值链,完成结果价值的交付。真正做到驱动前台审计任务并联动业务部门共同解决问题。②要看到审计的风险。如果在业务领域里出现了重大风险,而没有在审计部门覆盖范围之内的话,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2、 专业人员混搭,设A/B角。A代表专业模块的角色,B代表人力资源、资产等起协调作用的角色。

3、 小组成员双向汇报

4、 纵向专注审计流程环节及成员行政管理

5、 横向专注业务管理

6、 责任小组组长负责制

 

内审人员能力模型

       需要回顾和刷新内审人员的执业能力,以匹配审计在未来价值的发挥。老师给出了下列要素及重要程度排序方式:

1、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误解,弥补审计专业上的不足,否则将起阻碍作用。

2、 商业敏锐-不仅站在风险审计的角度,更需要从业务部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问题,要看到背后更大的利益连接,因此这点也是对内审人员提出的较大的挑战。

3、 数据思维-内审人应拥有的基本和必备能力。

4、 专业背景-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经历,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多面,体会更深刻。

 

考核与激励方案

       对内审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过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或奖励没有随价值的贡献而体现出差距。刘老师不建议“个人英雄主义”,应该重视协同的作用。因此“奖励价值”和”鼓励协作”是方案的核心出发点。根据这个准则,设置审计部门奖金包以及员工个人绩效积分办法,以鼓励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从审计报告、审计风险、业务研究、审计模型、审计底盘等几个层面,融合业务,获取价值。

 

问答互动环节

1、 请问特邀审计专家在审计项目中如何应用?

答:这个方式的出发点是加强审计对业务的快速理解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优秀人员名单、门槛值以及对公司的价值贡献等评选条件,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筛选,得到公司老板确认并亲自签名颁发聘书。发挥特邀专家在其所在职能部门有资源的优势,安排在审计后台发挥作用,能快速剖析业务风险,把结果高效交给审计部门。、

 

2、 请问如何协调内审部门与合规、风控、法务部门的关系?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并构成大风控大监督体系?

答:应该考虑到大风控的概念和角度去看待审计。对小型企业来说边界可能不太清晰,而对规模大的企业,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内控部门和风控法务部门。有利于各个专业的协同。在工作协同上,司法项目与法务有更多联动,且是调查小组成员之一,而在审计项目上,与内控联动则较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把各自条线上的问题想法集中共同探讨,从更大层面上去解决价值发挥的问题。

 

3、 请问非规模公司如何收集搭建审计数据和模型?

答:虽然到处都充斥着数字化元素,政府层面也在不断推动数字化进程,但毕竟各家实际情况和技术不一样,建议从广义去理解数字的定义。我的理解是,监控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比如某些信息化基础较弱的职能,在系统化数字化建设上相对落后些,可建立EXCEL模板监控模型,进行持续的累计。虽是手工收集的数据,只要积累下来也会慢慢形成一个库。另外也可以利用类似文本处理的技术,在合同审计上发挥作用。当然,对于数据质量基础和数据结构欠缺的企业来说,必然会对数字化审计价值发挥有所影响,需要先从数据治理入手,对业务上的审计,要区分是手工处理还是系统处理。推动公司职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刘老师与广大反舞弊同仁共勉,重要的不是变革的本身,而是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核心在于强化执业素质来推行风险责任制。坚信只要对审计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再造审计流程、改革审计机构、刷新审计能力、营造持续变革创新的环境规则和顶层设计,定能在持续创新与变革中,成就内部审计新高度!

 

 

 

 

本期视频回看:下一代审计》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