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剑挂菖蒲”的端午节,绵长的粽子清香里一首《粽子歌》不禁让人忆起廉洁诗人屈原,“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华文化典籍记载了古往今来众多廉洁佳话,脍炙人口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1、两袖清风
明英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常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并作诗《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自此便流传了下来。
2、廉洁奉公
东晋隆安三年,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从“贪泉”路过,听随从说起有这么一回事,便去看看。他看见所谓的"贪泉”实际上只是山泉,就蹲下捧着泉水畅饮,随从见状赶紧上前阻拦。吴隐之笑着说到“什么贪泉不贪泉的,我就不信这个邪。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廉洁。”随后还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廉政的决心:“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笑酌“贪泉”明廉志,洁身自好,表现出了其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3、仲庭还金箸
《太平广记》记载:蜀地的嘉王召见一位精通经典学问的孝廉,名叫仲庭预,让他教授自己的儿子们。仲庭预虽然学识渊博,但常常为饥寒所困。他来到嘉王府邸后,也没有受到特别的礼遇。当时正值寒冬,嘉王只是把一个旧火炉送到了学院。仲庭预独自坐在火炉旁叹息,用筷子拨弄着炉灰。忽然,他在炉灰中发现了一双金制的火箸,立刻去求见嘉王。嘉王说:“贫穷的读书人来见我,一定是有所求。”于是命人去告诉仲庭预说:“要给他做衣服。”仲庭预回答说:“不是这个意思。”嘉王一向喜欢神仙之道,多方寻求方术,他恐怕仲庭预在这方面有什么特长,就勉强接见了他。仲庭预急忙拿出金火箸,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嘉王说:“我家丢失这东西已经十年了,你得到了它,又把它归还给我,真有古人的风范啊。”
4、克已奉公
《后汉书·祭遵传》记载: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投奔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任职期间,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后人所称赞。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便依法处置了。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阳道:"严明军令,本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候。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克已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
5、刘晏送帘
《唐国史补》记载:唐代李廙担任尚书左丞,有清廉的美德。李廙的妹夫刘晏,当时刚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掌管财政大权,不过就官制等级而言,他还在李之下。一日,刘晏到李家去拜访他的这位大舅哥,被李请到寝室内叙谈。刘走到门前,“见其门帘甚弊”,不禁暗暗吃惊,没想到李家居然挂着一条这么破旧的门帘。于是刘晏命手下悄悄量了门的长宽尺寸,然后找人用尚未打磨过的粗糙竹子编织了一张新门帘,帘子四周也没有用布滚上花边,心想送这样一件不加修饰的粗陋东西,或许不会被拒绝。但刘晏几次三番携带着新帘子到李家,每次走到门前,反反复复掂量,都不敢开口说这事就离去了。李廙的清正廉洁,凛然之气不可侵袭,使人心生畏葸,畏惧胆怯,以致别人“送礼”时心存戒惧,不得不畏而却步,不敢送礼行贿。
端午时节,温习倡廉故事,不忘创业初心。让我们一起挑选“廉洁粽衣”,泡好“廉洁粽米”,装入“律己粽心”,系紧“纪律棉绳”,送上“端午廉粽”,共享“清风粽香”。